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施予文化


政府新聞這幾年鬧得熱烘烘,高官們為著自己利益努力「經營」。

在香港長大如我,成長中被教導:「各家自掃門前雪。」然而,長大後,卻發覺這世界可以不是這樣。

很喜歡教會的一種文化,就是施予的文化,雖不致於像初期教會般凡物公用,但教會中人總不吝嗇付出,無論時間、金錢、物資、關心、愛心....

還記得當初有屬靈前輩對自己付出的關心、聆聽,新婚時有親子的父母關心我們是否適應,更主動請我們吃飯.......還有太多無私的施予。這十年間顛覆了我所相信的舊有價值。

到進入了親子時代,更發覺親子區的贈物、奉獻文化實在太捧了!因著小朋友成長得快,有些用品/衣物,用不到兩、三次已經不適用。他們不選擇賣出去,而是贈與有需要的人(不論親朋),當中有些是新簇簇的!因著這些行動,在親子區已形成了一個物資網,當第二名小孩出生時,之前所捐出的物資往往轉了幾手後又回到捐贈者手中!

或許有人會奇怪,怎會有這樣的人?是出於甚麼動機呢然而領受過恩典的人會明白,由不好意思領受、被關心;到欣然接納無私的愛、賜予;到有能力、願意去作無條件付出的那位,全是基於心被恩感,明白一切也是神的恩典。這一切,起始於耶穌無私的犠牲,建立教會,教導我們彼此相愛。

但想深一層,若有人可以於這邊領受,是因為有人願意在那邊付出。我們又會否做這開首施予的一位?

能夠施予,不是因為足夠有餘。曾認識一個家庭,收入只夠糊口,卻選擇撥出部份家用支持四位神學生的生活費。

能夠施予,是因為心中的盛載力被神的恩手闖開。除了自己外,能夠顧念別人的需要。在這邊廂有幸福的家庭,那邊廂有著被男朋友拋棄的單親媽媽。在幸福的國度,又有誰願意去留心被忽略的人的需要?

能夠施予,是對自己生命的祝福。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 「施比受更為有福。」






Antony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