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信仰生活中,基督徒必然會面對不同的抉擇,包括「屬靈」的、「屬世」的,信徒往往盼望上主能清楚顯明祂的旨意。[1]
不過若按依納爵「在一切事物中發現上主」的觀念,[2]
有關上主的旨意的發現,似乎從沒分「屬靈」或「屬世」。
依納爵的靈修經典《神操》,便有一重要部份是教導人如何辨別上主的旨意。在當中,分辨是行動與禱告的相會,[3]
更是在具體生活情境裡發現上主旨意的藝術。[4]
背後是基於相信上主自創世後仍繼續護佑人類,故此祂的旨意,與我們這些信靠祂的人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真誠信靠祂的信徒,均可在分辨的藝術中,靈性得以邁向成長成熟,達致與主關係更親近的地步。
本文將嘗試對依納爵的《神操》當中的辨別神類作初部剖釋,先介紹辨別神類背後的理念、如何操作,提出會對分辨作出阻礙的因素,繼而簡單指出惡者在當中的工作,並同時提出一些有用的守則,以致令追隨基督的信徒,得以更清楚辨認上主在生命的旨意,邁向更成熟的屬靈生命。
內文:
一、
何謂辨別神類
為何說是辨別神類?換言之,就是有不同的「神類」需要我們作辨別。筆者得先指出,本文所論只包括依納爵《神操》所提及的辨別神類的部份。因為原來辨別神類或神修經歷,於依納爵的時代頗為流行,而「神類」辨別的概念更來自早期教會的著作,當時的人普遍認為人的精神常受到善神和惡神的影響,這同時包括內在理性的推理及由外界影響而生的思想。[5]
然而,依納爵在他獨有的辨別神類規則中,雖是運用了這概念,但他更強調在過程中靈魂內在的推動,而非外在的任何因素的影響。
開始以先,依納爵假定作神操者(或辨別者)均已有先決的條件,當中包括:第一.
上主的意旨與願望已成為辨別者生活的中心;[6]
第二. 辨別者真誠地向上主的教導和引導開放;[7]
第三. 辨別者須經由《聖經》裡因愛而生的經驗知識來「認識」上主(否則他便需找一個願意同行、真正認識上主的靈修導師)。[8]
而《神操》的核心,辨別神類的規則,基本上來自依納爵本人一生對神類辨別的經驗與反省。[9]
這些規則能幫助作辨別者省察內在影響自己的情緒,[10]
並當中引起「推動」的因素,[11]
繼而深入的認出、分辨並區分,[12]
到底是來自聖靈(善神),還是惡者(惡神),[13]
這過程能使我們能自由地決定接受好的,拒絕或防範壞的,從而幫助我們作更好的決定。
二、
為何需要辨別神類?有關神慰及神枯
其實,在依納爵的《神操》當中,學習「分辨」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它的目的不只在於是否能做「正確」(朝向主)的決定,更重要的是辨別者在過程中有足夠審慎,看清上主在自己生命中的旨意,減少受到私欲偏情的左右,[14]
以決定甚麼是「行動」的最好方式,從而更接近上主,於世界活出信仰,[15]
邁向成熟,致使生命更像基督。[16]
以上所討論的「分辨」,牽涉兩種靈性狀態,它們被依納爵稱為神慰、神枯。神慰是一種對上主臨在的感受,是祂所賜的,它引領人朝向上主自己,這可以是一種內在激動和情感的狀態,使人對上主的愛加增,從而不再愛戀世事,只能在主的愛中愛它們。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因痛悔自己的罪,或因感受主耶穌為己受難,或任何因事奉或讚美上主的事而感動流淚,從而更愛上主。最後,一切信、望、愛的增長,一切內心的喜樂,致使人更響往天上之事、救自己的靈魂,使人欣然安棲於上主的寧靜平安之中,都是神慰。[18]
而神枯剛好與神慰相反,依納爵形容為:「使人憂慮不安的各種煩擾、誘惑」的狀態,使人傾向卑劣的世物,遠離上主、喪失信心、缺乏希望,和沒有愛。人亦變得無精打采,冷淡、不快樂。[19]
神慰的根源是上帝的愛,而神枯則是與上帝愛隔絕的情感經驗。神枯帶來混亂、缺乏熱誠、憤世嫉俗和不信任的經驗狀態。在神枯中,人的視野被當前的處境所困,情感也被困於神枯所引發出來的情感和思潮裡,這往往導致人傾向關注自我多於上主或別人之事。依納爵認為,當神枯時,不要做任何改變,並堅持上次神慰後,所定的決心及所做的決定。[20]
依納爵認為,在分辨與作決定的過程中保持「平心」是重要的。[21]《神操新譯本》譯者剛斯如此註釋「平心」( indifference ):「不執著某一事情或以某種選擇比另一種好;不偏執,沒有成見;在做明智選擇的理由不清楚以前,暫時不做決定。」[22] 剛斯繼而總結此意即為對各種錯亂的傾向持有內心的自由。[23]
依納爵如此看重平心,因為只有正視內心的「動態」,減去偏情,才更能看清上主在人心內幫助作決定的記號。[24] 當擁有平心之時,若你與上主的選擇一致,你便會感到平安、神慰,相反則會神枯。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依納爵來說,所有成熟的決定,都是在善之間做選擇,因為他相信成熟的信徒不會去考慮做惡事,故惡事均不會列入考慮之列。而有些事同樣根本毋須考慮,例如「不可更改」的決定、作決定後持續心安的決定。他均認為毋須再因此浪費時間。而且,若做了好決定後忽然沮喪,亦不表示要重新考慮,因為通常這情況都不是聖靈在推動。另外,他又認為,若做了壞的決定,則不妨再來決定一次。[25] 以上種種準則,皆能幫助信徒於辨別神類中作更好的決定。[26] 總括而言,需要分辨的處境通常是兩難的情境,那時上主對我們的計劃與旨意均顯得模糊不清。[27]
不過,以筆者個人經驗而言,基督徒在辨別神類所遇到的困難,除了未能如依納爵《神操》第一週的規則所言,立定心志於神枯、神慰時作出成熟的抉擇外,更多時是因著神慰、神枯中,人對聖靈、惡者的工作未能釐清,因而未能分辨當中的情況,繼而選擇錯誤。這當中牽涉那惡者(魔鬼撒但)的詭計與聖靈同時的引領,故此神慰、神枯的分辨,有時未必是明顯的,平安的感覺未必必然是神慰,需要細心檢視內在真正的感覺。正如費林明所說:「對於某個選項的自滿或得意之感,可能會偽裝成神慰,有的時候,神枯所帶來的焦慮不安,也有可能適時地為我們指出新方向。」[28]
聖靈與惡者有時是同時工作的,[29] 並且可能是相反的工作。依納爵對此有一貼切的比喻:水滴。對日益墮落的人,惡者就像水滴落在海綿上:溫柔順滑、撫慰,並得到鼓勵,但聖靈對此類人,則像水滴落在石板上:驚人、猛力,甚至是震撼巨響的,提醒人要注意。而對於嘗試過好的生活的人,感覺便會顛倒過來,聖靈如水滴落在海綿,惡者有如水滴落在石上。在過程中,分辨者需仔細檢視各種「推力」及「拉力」的因素。當有感正被「推」著做某事,被「我應該」怎樣的思緒左右,背後卻其實是基於死氣沉沉的責任感,或想要討好每一個人的動機,如果真是如此,便不是來自上主。相反,上主的「拉力」是溫和的,是愛的呼喚與邀請,這與「應該」而來的「推力」有很大分別。[30]
三、
惡者的技倆
辨別神類的規則中,依納爵對惡者在我們生命中運作的方式,有著無懈可擊的了解。惡者分別有三種運作的分式,第一種,惡者的舉動有如被慣壞的小孩,當人心中的渴想,像需要立時得到滿足,那便可能來自牠。尤其是當這渴想的指向是不健康、自私的,甚至不道德的事,要認清這狀況便顯得格外重要。對抗此情況的方式,是斷然拒絕,因為若人對惡者無所懼,牠便會軟弱,知難而退。[32]
第二種,惡者的舉動如虛偽的情人,讓誘惑、懷疑和絕望在人心暗中生根,依納爵形容它為「情場浪子」,嘗試「隱藏自己,不被揭穿」,他更將惡者生動地描述為勾引良家婦女背棄丈夫的人。[33]
情場浪子希望事情不被丈夫發覺,以至惡行被扭轉過來。同樣地,惡者將詭詐的誘惑注入人心時,牠也希望人會接受和守密,若人將秘密告訴別人,牠將狼狽不堪。因為若詭計公開,牠的計謀便將無法實現了。對付此種技倆,對付之法便是將那些負面感覺、壞的意念、遠離上主的誘惑或衝動對信賴的朋友、輔導員或靈修導師攤開來談。結果,那些強烈於心中的誘惑便因被攤於陽光之下,力量便消失了。[34]
第三種,惡者的舉動會像個作戰的司令,這司令很清楚我們的弱點,並針對那裡作出攻擊,就像戰爭時對方將策劃攻擊敵軍最弱之處。同樣,惡者亦會研究我們那裡軟弱好被誘惑,並且乘著最佳時間,向我們發動攻勢。要對付惡者這方面的攻擊,最好還是認識自己生命中最軟弱的地方,並加以支撐,在最易誘惑的地方,提醒自己抗拒這些傾向。[35]
除以上三種運作方式外,原來惡者更會化身光明天使,[36]
以那些看起來對我們是好的事物,向我們作出誘惑。[37]
牠可能將黑暗東西隱藏,讓我們走上邪路。依納爵如此形容:「(惡神)引進聖善的思想,吸引正直的靈魂,然後逐漸設法達到牠的目的,使人陷入牠的惡謀、詭計中。」隨著分辨的經驗逐漸增加,更清楚惡者的常用技倆,便會開始了解,何時惡者正拉著自己往下走。
或許,筆者實在談得太多惡者的工作,以致讓人以為惡者的工作無所不在。其實我們亦無需為此過份擔憂,因為上主的智慧是遠遠超越我們人所能領悟,即使狀況或結果看來多壞,或辨別的過程看來多矛盾,在祂的護佑之下,也能夠變成好的。或許該如此說,因著我們作為人的限制,真實的分辨大概不可能發生,[38]
我們只能一步一步審慎分辨,盼在交托上主的過程中,更認識上主在我們生命當中的工作與旨意。[39]
不過筆者得一再強調,祂並未要求我們總是正確無誤,祂只要求我們真誠地面對自己能夠明白的主的旨意。
結語:
依納爵《神操》的辨別神類,辨別的過程是複雜的,當中包括了對自我、上主、魔鬼的認識。當中相對結果的「對錯」,更在乎辨別者與上主的關係,是朝向上主?還是遠離?
依納爵《神操》的辨別神類的核心是簡單的,就是相信透過理性與內在生活,上主將引導分辨者做出好的決定。雖有惡者不時搞擾,聖靈更會以溫柔慈愛,誘使我們朝向祂,我們需要對上主的引領持有一定信心。就如我最近常聽到女兒哼著學校教的詩歌歌詞:「我要靠主得勝,靠主得勝,靠主得勝,哈利路亞,每個應許都是 Yes Amen! ……煩惱都不見了!」
參考書目:
多瑪斯‧格林著,姜川譯:《麥子中的莠子》。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6。
喬治•剛斯著,鄭兆沅譯:《神操新譯本一剛斯註釋》。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1。
瑪格麗特‧席爾芙Margaret
Silf著,倪淑蘭譯:《生命的地標—依納爵式的內心之旅》。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4。
詹姆士‧馬丁著,張令熹譯:《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上〉與上主相遇》。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5。
詹姆士‧馬丁著,張令熹譯:《平凡見神妙:耶穌會士提供的生活指南:〈下〉在主內生活》。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5。
郭年士:〈神恩復興與神類分辨〉,《神思》第六期(1992年11月),26-29。
董澤龍:〈工作坊(二)-情感在依納爵靈修中的意義與作用〉,《神思》第七十二期(2007年),59-64。
Michael Kyne著,嚴任吉譯:〈分辨神類與基督徒的成長〉,《神學論集》第四十二期(1980年1月),533-540。
[1] 坊間有很多教導明辨、認識神的旨意此類型的書籍,可反映此情況。辨明召命,更是當中經常討論的部份,就如盧雲神父在他的日記所記述的,決定進到不同地方服侍的過程,便是一種依納爵式明辨方法以外的明辨上主旨意的經歷(雖然當中也有部份相似)。盧雲著,黃大業譯:《靈心明辨—在日常生活中體悟上帝的旨意》(香港:基道出版社,2015),95-110。另外,因不同宗派(包括天主教)的翻譯均用很多意思一樣,但譯文有差異的字詞,筆者於本文盼望盡量統一。如天主、上帝、聖神等,全部統一稱為「上主」。
[5] 當中又牽涉到早期的傳統教導,習慣將人的本性一分為三,分別是身體、精神、靈魂。Michael Kyne著,嚴任吉譯:〈分辨神類與基督徒的成長〉,《神學論集》第四十二期(1980年1月),533-540。基於文章於網上下載,筆者未能確定所述部份的正確頁數,只能提供文章範圍的頁數。
[9]
但並非依納爵發明了辨別神類,或創造出分辨神類的不同情況,這主要是他先接受了某種神修傳統,然後按自己神修的經驗,以言語表達的結果。Michael Kyne:〈分辨神類與基督徒的成長〉, 533-540;依納爵辨別神類的規則,主要來自他個人對神類的經驗及反省,記於《自述小傳》7-9、20-22、25-26、54-55、99-101號的記述。Ignatius Loyola著,侯景文,譚璧輝合譯:《聖依納爵自述小傳‧心靈日記》(台北:光啟文化事業,1999),28-30、44-47、48-51、77-79、128-130。
[10] 董澤龍形容,《神操》中的意識省察是重要的祈禱,並且在信仰上有道成肉身的意義,將我們的生活、自我、世界與上主融匯在一起。而留意情緒是當中關鍵。董澤龍:〈情感在依納爵靈修中的意義與作用〉,59-64。
[11]
註143:Mociones:「推動」。在依納爵的用法中,這個字通常具有專門的意義,是指靈魂的內在經驗。這些推動可以是理性的活動(如思考、推理、想像等);或是意志的活動(如愛、恨、渴望、懼怕等);或是情感的感覺、衝動、願望與傾向(如平安、熱心、冷酷、神慰、神枯等)。喬治‧剛斯:《神操新譯本》,153-4;郭年士指出,自宗徒時代開始,教會就覺得,當一個人感受到被神推動的時候,就必須辨別那推動他的是什麼神類。郭年士:〈神恩復興與神類分辨〉,26-29。
[21] 依納爵形容此狀態像天秤上的指針,使我保持中立。詹姆士‧馬丁:《平凡見神妙:〈下〉》,178;瑪格麗特‧席爾芙Margaret Silf著,倪淑蘭譯:《生命的地標—依納爵式的內心之旅》(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4),176-180
[30]
詹姆士‧馬丁:《平凡見神妙:〈下〉》,187-190;席爾芙以「勾」來形容這種不由自由的動力,筆者認為「上鉤」,或被勾向某方向,這形容頗能具體而有力地表達那些我們被心底因素影響方向或決定的情況,當中我們身不由己,卻被「勾」住,「強迫」朝一些指定方向而去。瑪格麗特‧席爾芙Margaret
Silf:《生命的地標》,109-112、180-184。
[31] 依納爵其實還清楚提到分辨與作決定的時間問題,也是頗有意思的獨到見解。但基於篇幅及題目不太相乎關係,筆者不打算於本文提及相關觀念。詹姆士‧馬丁:《平凡見神妙:〈下〉》,171-185;175-188號。喬治‧剛斯:《神操新譯本》,102-106。
非常好的文章。
回覆刪除非常清晰的介紹了依納爵《神操》的辨別神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