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6月12日星期四

《在馬太筆下遇見耶穌》馬太福音二章|神的國,竟由一個弱小嬰孩展開

馬太福音二章|神的國,竟由一個弱小嬰孩展開

「他們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馬太福音 2:11)

詩歌默想|玻璃海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e03Qw2YhE&list=RDzgQShLr-HWk&index=5

一、敬拜,是在不起眼的地方發現榮耀

馬太第二章呈現一幅極具張力的畫面——

外邦的博士長途跋涉尋找彌賽亞,卻不是在王宮中尋見祂,而是在平凡房子裡的馬利亞與那嬰孩身上,看見神的榮光,並俯伏敬拜。

那是一個怎樣的場景?

不是光芒萬丈的王座,而是一個小小的孩子,不是軍隊環繞的王者,而是嬰孩身旁的母親與日常生活。

「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地歡喜。」(馬太福音 2:10)

真正的信仰,是在最不「神聖」的地方辨認神的臨在。

今天的我們,會否也以為神只在榮耀時刻出現?

其實祂可能早已以安靜、卑微的姿態臨到,只待我們俯身敬拜。

畫作默想|《聖家夜宿埃及途中》

當他們走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馬太福音 2:13)

這幅畫描繪聖家逃亡途中,一刻靜謐的休息──

  • 聖嬰躺臥在古老的獅身人面像胸前,象徵人類歷史與驕傲的廢墟,卻也成為神子暫時的避難所。
  • 母親抱著孩子沉睡,約瑟與牲口倒臥一旁,身心俱疲。
  • 而畫面中唯一的光,是從嬰孩身上微微散發。

這是一個信心圖像:

神沒有移走風暴,卻在曠野中與人同住。

不是榮耀的王座,而是廢墟與沙塵中,

神仍選擇進入我們最脆弱的時刻,成為我們的平安。

二、我們默默將人分級,但神卻在意想不到的人身上工作

馬太記載了兩種人對「王的誕生」的反應:

  • 希律王:恐懼、控制、謊言、殺戮;

  • 博士們:尋求、歡喜、敬拜、奉獻。

「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所有兩歲以內的男孩都殺了。」(馬太福音 2:16)

今天的我們,會否也有意無意地將人分類?

「這人屬靈,那人太軟弱」;「他值得被神用,她太破碎了。」

但神卻選擇:

  • 讓救主由未婚女子所生;

  • 讓博士由遠方而來到小小馬槽;

  • 讓幼小的祂在流亡中長大,卻成為世界的救主。

這是神在說:「我不是選強者,而是揀選願意者。

三、信仰不是避風港,而是面對風浪的信任旅程

當我們讀到:「約瑟夜間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馬太福音 2:14),

我們看到的不是計劃周全的保護,而是:即刻的順服、未知的前方、逃難的黑夜。

「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馬太福音 2:15)
馬太引用這句舊約,不單是預言應驗,更是以耶穌的經歷重現以色列的歷史──這位嬰孩,將成為那真正順服的兒子,是神子民歷史的新起點。

耶穌從嬰孩時期開始就活在被追趕、誤解與風險之中。

祂進入我們的現實,不是為了替我們移走一切苦難,
而是為了在我們的風暴中同行,親自與我們共苦。
祂不是置身事外的神,祂一直都在這裡。

四、默想與回應

今天的你,是否也正處於一段無人知曉的「埃及路上」?

你是否也曾在信仰中問:「這是否神的帶領?」

你是否也渴望,在困惑與疲乏中,被輕輕抱起?

讓我們仰望那位不在王宮、不住聖殿,

卻願意臨到馬槽與曠野的主。

願你在曠野中安息,在逃難中認出祂的腳蹤,在沉默中聽見祂的同在。

禱告回應

主啊,

祢不是以威榮降臨,卻選擇為我進入貧窮與流亡;

祢不是帶來即時勝利,而是陪我走過夜路。

求祢使我不只尋求祢的能力,也願擁抱祢的柔弱;

不只是期望祢拯救我脫離,也願讓祢拯救我成為。

在我人生最不確定的地方,主啊,請讓我看見祢,並向祢俯伏敬拜。

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