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種新的語言,進入一場腦力革命
學習使用 AI,並不是一種不勞而獲的捷徑,而是一種需要練習與轉換思維的技能。它就像一種新的語言,不是讓我們少動腦,而是幫助我們更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思考的邏輯,並放大我們原本的能力。
就像工業革命讓英國人不再靠手工操作,而是透過機器完成原本耗時耗力的工作,現在的 AI 科技革命,其實正默默改變我們所有人的學習方式、表達方式,甚至思考與創作的節奏。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次屬於知識工作者的大規模變革。
而在這場變革中,會使用 AI 的人,不是那些「最聰明」或「最科技」的人,而是那些願意學習怎樣與 AI 對話的人。AI 不是萬能,但它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幫手,只要你懂得怎樣開口。
這就是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我想介紹五個我最常使用的 AI 提問結構,讓你不只是知道「可以問 AI」,而是真正學會如何問、怎樣開始、從哪裡下手。這些方法讓我從摸索中省下大量時間,也幫助我在構思文章、設計課程、整理思緒時事半功倍。
C.A.R.E:用故事整理經歷、釐清反思
有時候我想寫一篇文章,回顧一次經歷或一段陪伴過程,但腦中只有模糊的畫面。這時我就會用 C.A.R.E 結構,讓 AI 幫我整理出一段有情感、有邏輯的描述。
我會這樣說:「請用 C.A.R.E 結構幫我整理以下內容」,然後把素材分為四部分:
• 這件事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 我做了哪些具體行動?
• 最後帶來什麼變化或結果?
• 有沒有一個具體例子,可以讓整段內容變得真實又動人?
例如,有一次我只是想分享一段關於同行支持的故事。我告訴 AI:「背景是一個人在陌生環境裡感到靈性低落,我嘗試以陪伴的方式支持他,幾個月後,他開始重新禱告,也主動參與群體生活。」再補上一個聚會中他主動發言的例子,AI 很快就幫我整理出一段完整而有深度的信仰故事。
這種方式,不是要 AI 發明什麼,而是讓它幫你把散亂的記憶整理成一段能說給別人聽的故事。
B.A.B:處理問題時的冷靜工具
當我遇到一個問題──不論是事工卡關、關係張力,還是計劃無法推進──我不是立刻問:「該怎麼辦?」而是先把事情拆解成三層,這就是 B.A.B 結構:背景(Background)、後果(Aftermath)、突破方向(Breakthrough)。
我會這樣對 AI 說:「我想分析一個問題,請用 B.A.B 結構幫我處理。背景是……,後果是……,我想嘗試的突破方向是……」
比方說,有一次我發現一個群體中出現了溝通與期待落差的狀況。那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累積下來的困難。我先跟 AI 描述整體背景、對團隊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我想嘗試建立新的對話節奏與默契文化。AI 根據這些說明,不僅幫我理清問題,也建議了三個具體策略,讓我可以馬上測試與實踐。
這種問法,不只是為了解答,更是在幫助自己學會冷靜分析與具體行動。
B.R.O.K.E:當你需要設計一件事,從這裡開始
我經常需要設計一些培訓、課程、流程、甚至一整季的主題內容。面對這類需要,我會用 B.R.O.K.E 結構來開展構想。這五個字母代表:背景(Background)、角色(Role)、目標(Objective)、成果(Key Result)、優化方向(Enhancement)。
我會說:「我想設計一個課程,對象是……,角色是我,目標是……,希望的成果是……,將來還可以怎樣優化……」
例如,我曾為某群信徒設計一套信仰與事奉整合的主日學課程。我告訴 AI:這些人已經信主多年,渴望在生命中找到召命與定位;我希望課程能幫助他們完成一份屬靈地圖與服事計劃書。最後我也希望課程尾聲能有分享、同行與代禱的元素。AI 根據這五個層面,幫我建立一個涵蓋人物故事、操作工具與實踐環節的完整藍圖。
這個結構讓我不再被創作焦慮牽著走,而是有邏輯地設計內容,效率提升很多。
E.R.A:交代任務不再含糊
每當我需要設計一段團隊說明或事工流程時,我不再直接說:「請幫我寫一份引導稿」,而是會使用 E.R.A 結構來提問。這個結構幫我釐清三件事:我想達成什麼(期望結果)、對方是誰(角色)、他要具體做什麼(行動)。
有一次我需要設計一段祈禱會的開場引導,希望帶領者能自然幫助弟兄姊妹進入安靜。我對 AI 說:
「請用 E.R.A 結構幫我寫一段祈禱會引導說明。
期望成果是:讓參加者在前五分鐘內從日常狀態安靜下來,開始與神連結。
角色是:引導禱告的同工。
行動包括:先邀請大家閉上眼、慢慢深呼吸,接著讀出一段詩篇,再停頓片刻,然後提出兩個默想問題,引導大家以靜默進入禱告。」
AI 根據這樣的輸入,很快就幫我生成一段自然、具靈性節奏的指引語。我幾乎不需要修改就直接使用。這讓我再次確定:越清楚地表達期望、角色與行動,AI 越能幫你產出可實用的內容。
R.T.F:指定角色、任務與格式,輸出就不會跑掉
最後一個模型 R.T.F 幫我解決另一種困擾:當我明明說了很多,但 AI 產出來的東西卻不對版。
我現在都會這樣說:「請你扮演一位資深教學設計師(Role),任務是幫我設計一份『⋯⋯』的內容(Task),格式是三頁 PDF 教材(Format)。」
像我想設計一份給學員閱讀的課程簡介手冊,我就明確寫出:我要三頁、每頁要有一個主題、一句金句、一段說明,以及一個自我反思問題。語氣不要太口語,但也不要像學術論文。這些細節讓 AI 明白我的語境與用途,產出的文字幾乎一氣呵成。
格式不是可有可無的附註,而是與角色、任務同樣關鍵的輸出線索。
結語:AI 幫不了你的模糊,但能放大你的清晰
我不相信 AI 是萬能的,但我相信它是放大器。你越清楚、越具體,它給你的回應就越聚焦、越有力。這五種結構,不但能幫助我與 AI 更好對話,也幫助我自己釐清思考、設計流程、交代任務,甚至重新整合信仰與生活。我們正活在一場安靜但深遠的腦力革命中。如果你願意開始學習這套語言,你會發現:AI 不但能幫你節省時間,更能幫你釋放潛力。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