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1日星期二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四篇)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四篇:現場與心場:初事奉者的張力與重建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從聖經、心理、文化與神學的層面,一層一層揭示出:信徒對「犯錯」的恐懼,其來有自。但若這些反思只停留在觀念與理論之中,沒有走進事奉的現場與人心深處,便只能成為遠觀的評論,無法真正帶來醫治與轉化。

這一篇,我們想從「初事奉者」的親身經驗出發,邀請你一起走進那個充滿緊張與張力的現場:那裡有善意的目光,也有嚴厲的評價;有鼓勵的話語,也有令人壓力山大的沉默。更想帶你一起探入「心場」——那是事奉者在夜深人靜時獨自面對的內心劇場,錯誤的記憶一再重播,質疑聲在心中盤旋,那是沒有人看見、卻無比真實的靈魂角力場。

一、初事奉者經常遇上的張力場景

(1)被過度關心的初事奉

剛開始嘗試事奉時,許多初事奉者會被安排進入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場景:

  • 在眾人面前帶領敬拜、分享、主持活動,

  • 背後卻有一雙雙善意又銳利的眼睛在「觀察」與「提點」。

「你可以這樣做會更好。」 「你這次講得太快了,下次應該再慢一點。」 「你唔好咁講啦,會被人誤會。」

這些意見未必惡意,但當過多、過密、重複發生,就像潮水一般淹沒了初事奉者的信心。

(2)錯誤的焦點轉移

本來事奉是為了榮耀神與建立人,結果卻漸漸轉為自我監察與害怕犯錯:

  • 「我講得啱唔啱?」

  • 「啲人會唔會覺得我好膚淺?」

  • 「點解我又做錯?會唔會冇下次機會?」

事奉場變成了「表現場」,也就是失敗不能出現、失誤要被指出的空間。這種氛圍直接削弱了事奉的自由感與創造力。

(3)觀眾文化的壓力

當教會某些崇拜或聚會越來越像「表演」,整體視覺與流程要求高,初事奉者就更容易將自己定位為「表演者」,一錯就好像「誤人子弟」、「失了見證」,更加不敢嘗試。

二、心場圖像:初事奉者的內在聲音

我們不妨試著進入一個初事奉者的內心畫面:

「今天我要上台第一次帶領禱告,昨晚一晚都睡不著。心裡一直重播上星期某領袖對另一位弟兄的批評。他只是在分享中語塞了幾秒,就被說沒預備好。那種難堪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也怕,怕自己一緊張就出錯;怕講了一句不合適的話,就會在會後被單獨約談。我更怕自己『不配』做這件事。

最怕的,是我其實真的好想事奉。可是在錯誤背後,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像一個可以被接納的人。」

這種張力,很多時候不單源於外在評價,更源自「我想做好,但我怕失敗」的內心衝突。

三、「委身你成功」與「委身你成長」:文化轉化的可能

在這樣的現場與心場交織之中,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種新的教會文化?

以我所講的其中一篇道:〈委身你成功?〉為例,在母會中所體會到的成長文化,其核心其實並不是「追求果效」,而是「讓生命自由發展,容許試錯,並彼此扶持成長」。這種文化是現代教會最需要的復興力量。

(1)文化關鍵詞一:接納比糾正更早

  • 也許是華人傳統家長文化所致,我們很少學習欣賞,更多的是指責孩子;在教會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太快糾正,太慢欣賞。

  • 「你這樣做錯了」總比「你做得好努力」更快出口。

真正能幫助人繼續事奉的,不是被指出錯誤,而是被信任——「我知道你有進步空間,但我更知道你願意為主擺上,這比任何事更重要。」

(2)文化關鍵詞二:事奉是面對自己的機會

事奉唔係令人變成超人,而係不得不面對自己內在的真實與不足。錯誤不是讓我們離開講台的理由,而是讓我們更認識神恩典的契機。

事奉其實是靈命成長的訓練場,是「看見神也看見自己」的生命現場。

(3)文化關鍵詞三:成長不是結果,而是方向

教會若以「表現」為焦點,就自然追求短期果效;但若以「生命成長」為核心,就會營造長遠塑造。

我曾說:「講錯野唔係咩大不了,下一次做得好就可以。」這正是信心文化的具體呈現。

我們需要幫助初事奉者知道:

  • 犯錯是旅程的一部分,不是資格的剝奪。

  • 你未必一次做好,但你可以一直成長。

  • 教會會等你、陪你,與你一同走這條路。

四、重建現場的四項實踐建議

若我們認真希望建立一個更健康的事奉文化,以下是四項具體實踐方式:

  1. 預設錯誤空間

    • 在事奉安排時,給予「實習期」,明言允許失誤,事後檢討。

  2. 建立同行制度

    • 每位新事奉者有一位同行者或導師,重點是傾聽與鼓勵,不是監察。

  3. 強化正向回饋文化

    • 每一次事奉後,小組或團隊先分享「做得好」的地方,再進入改善空間。

  4. 公開示弱的領袖文化

    • 領袖要有勇氣分享自己過往的錯誤與成長,讓群體知道,屬靈生命從不等於無瑕完美。

結語:讓事奉成為靈魂呼吸的地方

在事奉中犯錯,是一種呼吸。那不是窒息,而是讓靈魂重新調整節奏的機會。

讓我們回到耶穌的方式——祂呼召彼得明知他會失敗;祂揀選馬太明知他曾貪婪;祂差遣門徒明知他們尚未完全。

因為祂不是要我們表現完美,而是與我們同行,直到我們長成基督的身量。

下一篇預告:

在下一篇,我們將總結這一系列的五篇文章,並嘗試提出一種可實踐的信仰策略:如何在錯誤中建造信心,讓教會成為成長的溫室,而非評分的法庭?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