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基督徒以為,只要多讀經、多聽講道,生命就自然會成長。但多年牧養與輔導的經驗提醒我:真實的靈命改變,不單單來自認知,而是來自對「信念」的更新。而這些信念,往往根植於我們的成長歷程、性格特質,甚至是深藏的轄制與扭曲的神的形象。因此,我們需要一條更深層、個性化的靈修之路——一條整合信念認識、性格洞察與聖經真理的轉化之路。
第一部分:信念是什麼?它如何左右我們的靈命?
信念不是簡單的想法,而是我們對世界、對自己、對上主根深蒂固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口裡說「神愛我」,心裡卻相信「我是不可愛的」;我們讀到「你們是光,是鹽」,內心卻默默認定「我沒用,我做不到」。
信念系統是我們「心思意念的堅固營壘」(林後10:5),這些堅固營壘往往來自原生家庭、文化傳統、學習經歷與生命創傷,並成為我們無意識的「解讀濾鏡」。
這些信念若未被發現與更新,即使我們每天靈修、參加聚會,也只是在加強外在宗教行為,內心卻無法真實親近主。
第二部分:九型人格與信仰生活的深層牽連
葉萬壽牧師在《從型至靈》中指出,每一型人格都有其核心的轄制與「基本驅動信念」。這些信念雖然讓我們在某些處境中生存與發展,卻往往也成為我們信仰生活與待人處事的盲點與障礙。許多信徒誠心想跟隨主,卻在生活中總是「做不到」聖經的教導,這不是因為不夠愛主,而是深層的信念與性格轄制仍未被辨識與轉化。
以下嘗試簡單地針對九型逐一剖析其對信仰與人際生活的影響:
一型:完美主義者 一型深信「我要正確才會被愛」,因此內心極度要求自己與他人合乎標準。聖經教導我們要靠恩典得救(弗2:8),但一型很難接受失敗與錯誤,總覺得「不夠好」。這種信念使他們在服侍中過度自責,也在關係中容易批判與失望。
二型:助人者 二型相信「我只有幫助別人,才是有價值的」,導致他們在人際關係中習慣性付出,卻忽略自己內在的情感與需要。他們可能表現出極高的屬靈熱情,但其實內心渴望被愛,卻不敢承認。聖經強調「愛人如己」(可12:31),但「如己」往往被他們遺忘。
三型:成就者 三型的核心信念是「我必須成功,才能被接納」。他們可能極其投入事工,甚至將服侍轉化為自我肯定的舞台。耶穌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可8:36)三型的掙扎在於不敢面對自己的軟弱與失敗,將信仰生活變成績效表現。
四型:自我型 四型相信「我是特別的,我的情感最真實」,因此傾向於從情緒中尋找真理。他們很重視信仰中的深度與真誠,但也可能陷入情緒的漩渦,無法持守真理的穩定。他們在教會中可能覺得格格不入,難以與人建立長久連結。
五型:觀察者 五型的人深信「我要掌握足夠知識,才會安全」。他們傾向在信仰上尋求理解與系統,卻容易與人保持距離,也難以放下理性,單純信靠神。他們往往躲在頭腦中,不輕易進入關係與服侍,怕自己會被要求太多。
六型:忠誠者 六型相信「世界是危險的,我要時刻警覺」。他們渴望安全與確定,但信仰常要求我們「憑信而行」(林後5:7),這對六型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他們容易質疑領袖、懷疑神的帶領,也在群體中反覆測試信任的邊界。
七型:樂觀者 七型相信「我要保持快樂,才不會受傷」。他們傾向逃避痛苦,不願久留在難過或沉重的處境中。他們在信仰上可能過度追求喜樂與活力,卻逃避悔改、憂傷、承擔與委身。這使他們常常在教會中浮動而淺層,難以建立持久關係。
八型:挑戰者 八型深信「我不能被控制」,這使他們天生抗拒權威與限制。雖然他們勇敢、有領袖魅力,但信仰強調「降服於神」(雅4:7),對八型來說是一條漫長之路。他們在關係中容易以強壓蓋過情感,難以示弱與承認需要。
九型:和諧者 九型相信「維持和諧比什麼都重要」。他們渴望和平,避免衝突,但聖經提醒我們要「說誠實話,用愛心」(弗4:15)。九型常選擇沉默,逃避爭議,也忽略了自己的內心聲音。他們的挑戰是學習站立起來,為真理表達己見,而不是僅維持表面的平安。
這些性格背後的信念,其實正是我們生命中最頑固的「堅固營壘」,若未被辨識,即使靈修再多,仍會在人際與信仰生活中重複受挫。
這些信念就像有色眼鏡,使我們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來面對世界、判斷事情,以及真實地與神連結。靈修若不處理這些「潛藏信念」,就只會流於形式。
第三部分:更新信念的靈修路徑——從「知道」到「操練」
在這裡,我想分享我自己的信仰歷程作為例子。十五年前,我以為自己追求神、渴慕主,是聖靈在我裡面的感動,甚至認為自己想讀神學、進入全時間服侍,是一種極高的屬靈呼召。但事實上,這些強烈的渴望與推動,早在我真正入讀神學之前就已經開始發酵。
回望那段日子,我總想快點讀神學,快點投入事奉,甚至不顧太太的不安與反對,也想一意孤行地向前衝。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焦急的聲音:「如果我再不行動,就會來不及完成神的大業。」但後來我才明白,這並不是單純出於對神的渴慕,而是來自一個從小植入的信念:我必須出人頭地,才算有價值。
這樣的信念,其實源於我母親從小對我的期待,也成為我潛意識裡對自己的要求。我錯把自己的焦慮和內在壓力,誤當成了屬靈的感動。神卻藉著我太太的提醒與堅持——她是最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一旦讀神學就會「全人投入」,到時可能連家庭也會被我忽略。她的不同步,讓我被迫停下腳步,重新審視內在的動力與信念。於是我花了整整四年時間,才慢慢學會這功課,並明白:如果不辨識這些內在的驅動與扭曲,即使是在神的事工中,我也可能迷失在自己的舊我裡,錯把轄制當聖召。
真正能帶來更新的靈修,並不是一天讀幾章經文、唱幾首詩歌,而是:「靈修與信念更新結合」的刻意練習。
我提出一條三階段的靈修路徑:
一、覺察:認識自己信念的聲音
透過每日意識省察,反思今天有甚麼情緒、反應,背後藏著甚麼信念?
例如:「我今天因被忽略而不悅」,背後可能是「我必須被注意才有價值」。
二、辨識與拆解:用真理代替謊言
將負面信念(如「我總係做得唔好」) 與聖經真理(如「我靠主凡事都能」)一一對照。
每日以宣告禱告來拆解堅固營壘,如:「我奉主耶穌的名宣告:我是有恩典的。」(弗1:6)
三、建立新習慣:以行動穩固新信念
把真理具體化,例如:若我宣告「我是蒙愛的」,今天就刻意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或接受別人善意的幫助,不再推卻。
將「真理」由頭腦知識轉為「身體記憶」,進而成為「新的自我」
這樣的靈修,不是資訊累積,而是生命工程的重建。
第四部分:靈命更新的實踐建議
每日五分鐘覺察:寫下今天最強烈的情緒與信念。
每週一次對照經文:從每日宣告經文中挑選一句,對應當週信念。
每月一次深度覺察:結合九型人格反思自己的屬靈盲點。
與屬靈夥伴同行:彼此察覺信念、代禱與回饋,讓更新不孤單。
結語:靈命更新,是信念的翻轉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真正的靈修,不只是安慰、安靜,而是更新。從九型的轄制覺察出我們的信念,從聖經中找到真理,再透過刻意的操練、禱告與習慣轉化,讓我們每日更像基督。
這是一條從被捆綁到自由、從舊人到新造、從公式靈修到深度相遇的旅程。而這條路,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走,從今天就開始。
李傳道
意識省察的練習,可以參考此書: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575468453
提伯鐸(Mark E. Thibodeaux)著,張毅民譯。(2016)。意識省察:改變一天的15分鐘祈禱。台北:光啟文化。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