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基督徒,我們都有一些信念深深紮根於內心。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些你長久以來持守的觀念,其實與聖經所教導的真實信仰略有落差?這不是你的錯,因為這些想法早已深入教會文化,甚至變成約定俗成的「常識」。
信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未察覺。信錯了,也不是信心不夠,而是需要更新。信仰是一場不斷被真理光照、被聖靈引導、被愛包圍的旅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辨識、重整七個常見的信念錯誤,讓信仰不只活在禮拜堂裡,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處。
一、信主後就一定會事事順利?
許多人初信主時,都會期望從此人生一帆風順。但現實告訴我們,就算成為基督徒,生命中的風浪依然不會消失。耶穌明確地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基督徒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沒有風浪,而在於面對風浪時,能經歷神同在的平安與盼望。
我們誤解「祝福」,以為是順利、升職加薪、身體健康;但聖經中的祝福,更多指向一種與神連結的豐盛狀態——無論高山或低谷,內心仍有穩妥與盼望。保羅說:「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4:12)這秘訣,不是外在條件,而是與主同在的深度關係。
落地實踐:下次面對困難,試著寫下三件你在困難中仍然經歷到神同在的事情。苦難可能還在,但眼光會改變,心也會被堅固。
二、禱告一定會成就我所求的?
我們常被教導「要憑信心求」,卻沒聽見另一半:「要照祂的旨意求」。禱告不是許願,而是信靠與交託。「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約壹5:14)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最深刻的榜樣:「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真正的禱告,是能坦然表達自己的渴望,同時信任神有更高的眼光與計劃。
落地實踐:每天禱告後,留一分鐘安靜,問自己:「我剛才的禱告,是不是更多求成就?還是有順服與聆聽?」
三、恩典免費,無需行動?
「白白得來」,不代表「隨便回應」。真正領受恩典的人,心中會有回應的火。保羅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弗2:10)
恩典從來不是鼓勵我們安於現狀,而是邀請我們活出新的身份。它不只是赦免的通行證,更是生命轉化的引擎。真正明白恩典的人,會問:「主啊,我今天能怎樣為你活?」
落地實踐:試著每天結束前問自己:「今天我做了哪一件事,是因為我感受到祢的恩典?」並記錄下來,幫助自己培養恩典回應的習慣。
四、信仰只屬於教會生活?
有些人週日很敬虔,週一卻與信仰無關。其實我們信的是一位無所不在的神,祂關心的不只是我們在教會裡的模樣,也包括我們在家庭裡的脾氣、在公司裡的誠信、在街道上的眼神。
信仰不是一週一小時的聚會,而是一生的同行。保羅提醒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無論你是老師、工程師、清潔員、媽媽或學生,每個角色都可以榮耀神。
落地實踐:寫下一句話,提醒自己每天的身分:「我是神的兒女,今天在__(你的工作)上榮耀祂。」貼在電腦或手機首頁。
五、神的愛就該無條件認同所有行為?
「神是愛」,是最被誤用的經文之一。愛不是放縱,也不是縱容,而是邀請悔改。耶穌對行淫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真正的愛接納人原樣,但絕不放棄人原樣。神的愛總是同時帶著憐憫與真理、接納與挑戰。牠溫柔地擁抱我們,也堅定地塑造我們。
落地實踐:在關係中,練習說出「我仍然愛你,但這件事我們需要誠實面對」。愛與真理可以並存,並且更有力量。
六、靈修只是每天完成的功課?
靈修不是「交功課」,而是「與神相會」。太多人將靈修當作一件義務,結果靈修變得乾枯,甚至只是打卡形式。耶穌說:「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真正的靈修,是進入與神共處的時刻,讓祂的話語滲透我們的思想與情緒。
靈修可以是安靜、可以是畫畫、可以是走路默想經文,只要心在神那裡,就是靈修。重點不在形式,而在真實。
落地實踐:每週換一種方式靈修(默想、寫信給神、聽詩歌等),找出最能讓你安靜與神相會的方式。
七、屬靈事務比現實生活更重要?
有些人會說:「我太忙,沒時間服事神。」但神從未只在「屬靈活動」中出現,祂也在你洗碗、開會、陪孩子的每一刻。屬靈,不是離地,而是帶著神的心活在地上。
保羅說:「凡你們所做的,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當我們意識到連做一碗湯也能成為敬拜,生活就被翻轉了。
落地實踐:每週選擇一件最平凡的事(例如倒垃圾),在做的時候默默對神說:「主,這是為你做的。」你會發現,神的同在不只在聖殿,也在廚房。
讓我們一起調整並更新這七個信念,讓信仰不只是理念,而是日常中可觸、可感、可活出的真實力量。信仰的旅程不在於完美,而在於真實。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不再「信錯」,而是「信對」,並一步一步走進主的心意裡。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