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當信仰變得令人窒息,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當信仰令人窒息,我們還能相信什麼?——獻給那因「唯獨聖經」而靈裡漸感枯竭的你

在教會裡,我們常見到這樣的現象:

有些弟兄姊妹熱愛查經、背誦經文,卻多年來從未敢正視內心未癒的傷痕;有些人禱告時熟稔無比,話語中充斥著屬靈術語,但一提到「情緒」或「感受」,便下意識地排斥,認為那只屬於心理學,與屬靈無關;還有一些人,雖然對神懷著深厚的敬畏,卻漸漸將信仰變成一種緊繃的防衛,對自己的掙扎閉口不談,對他人的疑問則充滿戒心,好像只要牢牢守住那句「唯獨聖經」,便能保證自己站在正確的一邊。

然而,當這樣的態度漸漸取代了真實的內心交流時,他們的靈命便逐漸乾枯,與神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抽象,甚至連禱告、靈修和讀經也失去了原有的感動。這並非因為他們不愛主,而是因為他們還未發現如何以更豐富的方式去愛主。

一、當我們越來越「正確」,卻越來越感覺無力

我們這一代信徒,許多人都真心追求「忠於聖經」,這本身是非常可貴的。然而,在這追求過程中,有些言論不經意間成了心靈的重擔,例如:

  • 「情緒只是血氣的表現」;

  • 「信仰不是靠感覺,而是依據真理」;

  • 「靈命成熟就是不再懷疑、不再掙扎、不再軟弱」。

這些說法固然有其真實的一面(保羅教導我們不憑眼見,只憑信心〔林後5:7〕),但若缺乏溫柔的解釋與牧養性的實踐,便容易讓人誤以為:

「我不可以有感受;我不允許發問;我必須看起來堅強無懈。」

然而,聖經的真理並非如此僵硬。看看詩篇中的哀哭、質問與怒罵;約伯大膽向神傾訴心中的苦楚;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三次祈求父改變苦杯;保羅則坦言他「懼怕戰兢」、身上仍有刺,這些都正是信仰深度的真實流露,而非軟弱的標誌。

二、「唯獨聖經」的真意:超越字句的生命呼召

宗教改革時期提出的「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原是馬丁路德為反抗教會濫用權威而堅持的信仰核心。他主張,人的良心應當被神的話語俘虜,而非被任何教會體制所束縛。然而,這句話到了今天,有時卻被誤解為「只看字面,不容納神學、經驗、情緒或傳統」。結果是,一些信徒口口聲聲說著信聖經,但內心卻對禱告、靈修,甚至聖靈的感動產生恐懼或排斥;他們甚至在對待他人時,也難以展現真正的愛與關懷,缺乏相應的表達與能力。

我們必須記得,馬丁路德本人是一位深具靈修操練、經歷內心掙扎的真實信徒。他強調禱告(oratio)、默想(meditatio)與試煉(tentatio),並非求速成或走捷徑;他既不是排斥情感與靈修的神學家,也非否定內在經驗的教條派,而是一位曾走過黑暗之夜、深刻體會心靈震撼的人。

三、不是你信得不夠,而是你太怕了

我曾遇到一些忠心服事、按時靈修的弟兄姊妹,但他們總是說:「我無法相信靜觀,怕聽到非神所啟的聲音。」也有人提醒:「不要過分依賴感覺,那容易使人迷失。」我理解這些擔憂,因為我自己也曾懷疑過內心浮現的渴望與感動是否可靠。直到我讀到耶穌在曠野面對試探時,不是僅僅冷冰冰地引用經文,而是以充滿信靠的態度回應內心的掙扎,我才逐漸明白:信仰並非要否定感受,而是在感受中學會辨識哪些來自神,哪些需要我們交託。

四、走進12篇文章:重拾「聖經真義與信仰自由」的旅程

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不僅在於重新審視聖經的真義,更希望帶領你走出現今那種枯燥乏味的釋經講道模式。當今講台上的許多釋經分享,往往僅僅著眼於字面解析,使聽眾只能以字句去面對日常生活中那些複雜且與聖經處境不同的問題。更有甚者,一些極端主張「按正意非解聖經的道」的信徒,他們的「唯我聖經」態度,正與馬丁路德當初破除教權傳統束縛、釋放信徒生命自由的原意南轅北轍。結果,教會不僅未能成為解放信仰的場所,反而使信徒深感返回教會時猶如被緊緊綑鎖。

本系列希望通過回顧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奧古斯丁等人的信仰實踐,揭示聖經真義背後那充滿生命力與自由的呼召,挑戰現代那種單一、僵化的釋經模式。我的目標,是呼籲我們重新審視如何在信仰中活出真實的自由和豐盛的生命,讓教會真正成為釋放和更新生命的所在,而非僅僅是一堆枯燥的文字解讀。

結語:重拾真信靠的勇氣

這篇文章並非為了爭辯對錯,而是為那些曾經全心信靠卻漸失喜樂的弟兄姊妹;為那些多年忠實於真理卻感覺主似乎越來越遠的人。如果你也曾問過:「我照著聖經行了,怎麼還感受不到主的愛?」那麼,這系列文章正是為你而寫。我們並非要你懷疑信仰,而是邀請你走入一個更深、更真實、更充滿愛的信仰實踐中。因為信仰從來不只是一套理論,而是一位主耶穌在你心中真實臨在、同行的生命經歷。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