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光——照亮黑暗的真光
在這個充滿光與影的世界裡,我們每日所見的光亮,往往只是相對的存在。當我們站在舞台中央、仔細打量環繞的燈光時,是否會發現即使光線再強烈,身上總有些角落留有陰影?這不僅是物理現象的展示,更深刻映射出我們內心的狀態。外在的光芒或許能夠照亮外表,但那隱藏在不經意間的黑暗卻常常難以察覺。正如約翰福音第八章中所記載的:「我是世界的光……」,這光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象徵,而是一種能夠徹底改變生命的真光。
一、光的相對性與真正的光
試想一下,當我們比劃著「全被照亮」的手勢時,是否真有那麼一刻,身上的每個角落都無一遺漏?燈光照射下,由於角度、遮擋或光線衰減,我們總會看到一些微弱的陰影。這就像我們的生命,看似充滿光明卻也可能暗藏著未被察覺的黑暗。這種「相對的光」,只因在較暗的背景下才顯得突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光源,而僅是依賴外部條件所呈現的效果。
我們習慣了每日在光亮中捕捉那份溫暖與明亮,卻常忽略了光線背後隱藏的真相。耶穌所宣告的真光,正是那能夠徹底穿透黑暗、照亮心靈最深處的力量。當我們以為自己已行在光明中時,是否曾靜下心來檢視:是否仍有某些角落未曾受到真正光明的觸及?
二、耶穌是真光的核心宣告
在住棚節期間,猶太人的聖殿內外會點燃四盞巨大的燈台,象徵著神昔日在曠野中以火柱引領以色列人前行。當時,這燈台的光芒不僅照亮了整個耶路撒冷,也成為祭司與百姓讚美神恩的見證。然而,這燈台的光僅是一個象徵,一個指引方向的記號,並非光本身。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耶穌直言宣告:「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這句話挑戰了當時人對宗教儀式與象徵的固有認識,也向世人揭示一個深刻的真理:神不再只是藉由燈台、火柱間接顯現,而是親自降臨,成為那真實且永恆的光源。
對當時的宗教領袖而言,這宣告猶如重擊。長期以來,他們依賴傳統禮儀、比較與審判來彰顯自身的「光明」,卻不知那只不過是相對的光。耶穌提出的挑戰在於:唯有接受祂的真光,才能走出黑暗、進入真正充滿生命的光明之中。這光不受任何外在條件限制,能夠刷新內心每個角落,讓我們不再被表面的虛假光影所蒙蔽。
三、假光的陷阱:外表光明與內在黑暗
我們常常以為,外表顯得光明就代表內心同樣明亮,然而現實並非如此。試想一盞聚光燈,看似光芒四射,但那光並非自發,而是依賴電能供應;一旦斷電,燈光頓時熄滅。就如同畫家運用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創造出立體感一樣,光明只有在黑暗襯托下才顯得格外明顯,但這並不意味著光本身因背景而變得更亮,其實那只是一種相對效果。
在生活中,不少人因為與他人的比較,誤以為自己活在光明之中。宗教領袖有時也會舉起審判之石,藉指責他人來證明自身的正直,但這種光明最終仍只屬於相對的假象。正如耶穌面對帶來姦淫婦人的宗教領袖時所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這句話深深刺痛了那些自以為站在光明一方的人,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內心隱藏的黑暗。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那樣的時刻:表面上光明磊落,卻在深處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影。我們習慣用各種外在標準來衡量自己是否走在神的光中,卻忽略了內心最深處那些需要更新與被照亮的部分。當依賴的僅僅是那種相對的光時,真正能夠徹底驅散黑暗的力量始終難以觸及。
四、真光的能力:如何真正照亮生命
自然界中,月亮與太陽的對比總是令人印象深刻。月亮只是一個反射太陽光的天體,雖然在夜空中散發柔和的光輝,但那光並非月亮自身所發,而是借來自太陽。而耶穌卻如同太陽一般,祂本身就是光的源頭。唯有如此的光,才能真正照亮世界,驅散所有黑暗,賦予生命真正的溫暖與希望。
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寓言:一個人擁有一棟大房子,其中有十二間房間,象徵著他生命中的各個層面。起初,他將其中十一間交由耶穌管理,僅留最後一間由自己掌控,內心深處仍殘留他未能放手的東西。有一天,魔鬼找到他的房子,並敲起門來。他本以為耶穌佔了他房子的大部分,祂定會替他開門,怎料,耶穌仿如置若罔聞。於是他唯有自己去開門,一開門發現是魔鬼,被它折磨了一輪。然後悔氣地去找耶穌:「我交了十一間房間讓你替我去管理,為甚麼祢不給我去開門?」耶穌回答:「你是這房子的業主,開門的替任自然屬於你了。」聽完後,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原因。於是,他唯有將整個房子的所有權,包括所有鎖匙,也交在耶穌手裡。於是,再有一天,魔鬼又到來探訪,見到是耶穌開門,就急於掉頭走了。
唯有全然放下內心的執著,將生命的每一個部分交托出去,真光才能在我們的生命中普照,否則,有些問題我們仍需面對,只因我們仍未能放手交托。當我們拋開所有疑慮與私心,內心緊閉的每扇門便會隨之打開,真光自然得以滲入每個角落。
五、你願意開門嗎?——打開心之門的呼召
在藝術的世界裡,有一幅名為《世界之光》的畫作,至今仍深深打動許多人的心。這幅由威廉‧霍爾曼‧亨特所創作的畫作中,整個畫面籠罩在一片陰暗之中;門外長滿雜草,象徵著世俗與罪惡在心中留下的痕跡,而那扇在外面沒有門把的門,則代表著內心中那些始終緊閉不啟的部分。畫面中,耶穌手持燈光站在門外,溫柔而堅定地敲著那扇門,並未強行闖入,而是在等待著裡面的人能夠自主打開心門,迎接那穿透黑暗的光明。這幅畫作不僅是藝術上的呈現,更是對每個人的提醒:光雖然已然降臨,但是否能進入生命,關鍵仍在於自己。當那扇象徵心靈的門緊閉時,再多的光也無法驅散內在的黑暗;唯有當我們真正敞開懷抱,放下恐懼與驕傲,才能讓真光徹底改變生命。
結語:生命的挑戰與回應
我們從光的相對性出發,從僅僅依靠比較與背景而顯得明亮的假光,逐步走向能夠徹底驅散黑暗、照亮靈魂的真光。耶穌的宣告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生命轉化的召喚,提醒我們:真光並非僅止於表面,而是能夠觸及心中最深處,將長久積聚的黑暗徹底驅散。
我們或許曾誤以為,僅靠參與宗教儀式或遵守外在道德標準,就能站在光明的一方;事實卻告訴我們,那只是一種相對的光。當我們學會正視內心那些尚未照亮的角落,並做出改變的選擇時,真光才能真正進入,帶來由內而外的溫暖與明亮。
如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是繼續緊閉心門,還是敞開懷抱迎接改變?光已經來臨,但是否讓它照亮整個生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決定。願每個人都能勇敢面對內心的掙扎與黑暗,做出那能帶來真正更新與自由的選擇,從而在黑暗中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