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半年所經歷,是對一些人與事的看法,這看法屬於我,任何人不用對號入座。
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安全圈圈,這圈圈,是自我的安全範圍,不容別人隨便侵犯:有的人圈圈較少,慣於被人使喚、幫助,被踏進也不自覺,可能亦特別需要別人的幫助;有的人圈圈適中,當別人闖進時,便適度亮起紅燈示警,也知道別人的界線,不隨便闖進別人的禁區;也有些人圈圈較大,自覺救世者,經常不自覺地闖進別人的領地,即使看見別人亮起紅燈,亦不斷伸出干預之手,當別人拒絕時,更怪責別人欠缺容人之量。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路,直到老也不偏離。
在我的立場,教養,就是教導他如何自處,如何自立,如何自己面對上帝、面對世界。
父母如果每事幫忙,那他可能到成人也需每事倚賴著我,更漸漸覺得被幫忙是理所當然,當成人後不再得到幫助,便深深地責怪父母。更不會知道自己的責任,自己的界線。
牧養,我的字典裡也是同樣道理,太多的恩典,太多的關懷,能夠讓人心裡觸動,但觸動的對像多數會轉移到幫助者身上(幫助者需先處理內心的真正感受,是真正為上帝而作?還是為想別人肯定自己?還是解決因不幫助別人而內心引起的不安?),而非上帝,當幫助者不再幫助,被助者便頓覺迷失。
更甚者是被助者的信仰與生命未能融合,導致教會生活與現實生活割裂,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獄。一切焦點只看在有沒有恩典(還要是無條件的),恩典與上帝對他的愛掛了勾,忽略自身信仰成長成熟的責任。
真正的牧養,是因材施教,像我們的大牧者一樣,有恩典,有憐憫,祂會放手讓我們去試,祂也預備了在我們失敗時包底,免於跌死。祂又知道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成長,面對自己的生命,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當我們真正成長成熟,認識自己與別人(圈圈),我們才能成為別人的恩典,而不是不斷苛求恩典的黑洞,也不會隨便以幫助別人為名,踏進別人的領地。
太多的愛,頓成了壞透的結果。
人性始終有黑暗的一面,現實終是現實。
現實中有恩典,我們會感恩;無限恩典的世界,恩典讓我們漸覺麻木,變得理所當然,不斷奢求。
好心,可以做壞事,還記得早前看過一拙有關台灣放生的紀錄片。
當中一些團體,以放生為名,放下一些不屬於該生態的生物,該物種的侵害性,導致原來生態的物種被滅絕。好心,做成了破壞自然規律的結果。
Antony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