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月份代禱信
距離畢業的日子只剩兩個月,心情是複雜的,下學期開學後日子仍是忙亂的。
交了上學期的功課,經過了一月的整頓,二月、新年密鑼緊鼓的拜年活動,接下來的三月,迎接緊密的最後一個學期的課堂,未能靜下心來繼續整理,便是時候要發出這封代禱信。
📷
感謝、感恩:
感謝神、生命頌浸信會、眾位支持/支援者:
三年半時間轉眼而過,踏上神學院前的(整整5年)掙扎片段仍瀝瀝在目,一轉眼,卻發現已到了旅程的尾聲(就神學生活而言),我確實感到十分不捨。短短四年時間,神學教育、神的供應預備徹底改變了我的一生,感謝上主的預備、對李家無微不至的看顧。
謝謝三、四年來,陪伴我們一家,經歷這旅程的每一位。
當中包括不同的代禱者、執事、牧者對我們一家持續的適時關顧問候支援、弟兄姊妹幫忙照顧的每一片段。還有不同人對我們一家經濟上的支持奉獻,在此獻上衷心感謝!
現況及展望:
1. 家人:
感恩,上主藉著神學裝備循序漸進地對我本性的模造,讓我學習平衡於學業及與家人的相處當中。讓我這個「浪子」,深感家人於我這事奉道路的重要。較早時間,與思予、阿寶看了一套電影《玩轉極樂園CoCo》,當中的主題曲(Remember Me)讓我感觸良多。與家人的每一個回憶、經歷,是任何東西也不能取代的,是神賜下我一生的寶貴禮物。
還記得經過早前施弟對我反應冷淡的經歷過後,於sem break 時刻意多與他相處,他就每天也爭取我這個爸爸陪他睡、玩。(小孩的投入程度,與父母的投放時間確實掛勾)但面對眾多有待完成的項目,實際上的操作卻是不斷掙扎的。事奉與家庭如何平衡擺位?對我來說是持續學習的功課。(感恩今年的督導對我有不少提醒與啟發,他是個看重生活與事奉平衡的傳道。)我只能說,我願盡力,先將精力花在孩子的成長上,願李家成為神國工人的見證,願孩子能見到父母榜樣,將生命、全人為神獻上,培養好品格,實踐神創造他的身分召命。
2. 學習整合:
從不信者、成為平信徒、再到神學生,直至現在的準傳道人。
當中所經歷的,大部分不足為外人道,但都是神所給予的磨練、禮物。要牧養別人,器皿要先被大大擴闊。
這四年從腦袋到心靈,都被神擴闊了一圈又一圈,從釋經、神學的進深認識思考,再於不同實習場景整合消化,然後經過篩選,傳遞合宜的信息給信徒群體,一直按著神給我的處境有所整合。無疑,中宣是頗適合我這個思考形的神學生,讓我將頗大的頭腦,整合於被祂模造的生命當中。過程當然是不容易,不論是吸收、整合,還是傳遞的過程,也仿如產婦陣痛之苦,就連身旁的丈夫也未能感到當中有多痛(不其然回想起太太生產2名小孩的畫面)。到將近出工場的一天,要再次肯定當初回應呼召的感動:「忠於所托,甘於寂寞」(出自楊牧谷:《淚眼先知耶利米》)。感謝身旁太太(陳月寶),從2015年的一封信開始,對我(及我們一家)這份「呼召」的支持,願意與我同心同行。(淚,又流下了…)
📷
代禱:
1. 從實習到牧會:
五月尾完成了神學課程,六至八月我會於浸會醫院上一個為期兩個半月的CPE課程(臨床牧關),盼望得到生命上更深的全人整合。CPE過後,於九月份再到工場牧職。說實在的,心情是興奮的,期待祂在我面前所預備的,無論是挑戰,還是恩典之路。願我們一家的生命合神心意,順服於祂的安排之下。
2. 李太、兒女留在母會的適應:
留在母會的她(太太)、她(思予)、他(施約),將於這段時間開始,繼續適應「沒有父親在身旁」的教會(母會)生活。願神繼續保守看顧他們一切平安。
📷
4. 經濟:
差不多到了神學生活的尾聲。本年一月,經濟到了困窘階段,對家人也有著虧欠,這期學費本來也忙於張羅,能用的儲備,能借的款項也已用上。亞李一家經歷仰望上主與生活計算的掙扎當中,我們選擇禱告交托。
神在二月頭,卻忽然有人奉獻了一筆款項,足夠支付學費有餘,深感神供應「嗎哪」的保守看顧。
而畢業後到CPE課程的時間,將沒有實習教會的實習費支持。
願繼續仰望上帝供應,請各位繼續為我們一家的生活所需代禱。
畢業贈言:給渴慕事奉上主的人:
聽過無數神學畢業生也有如此感覺:「後悔太遲進入神學院。」
確實,神學學習的目的,是學習信仰「規範」,改變服侍者的「世界觀」,並且是更深認識自己的一個旅程。那麼,神學學習將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如果三或四年過去,只是知識多了,甚麼也沒改變,那麼神學教育就是白學了。
學習從不同的釋經方法、歷史發展走向,認識從《聖經》(神話語)而來的規範;從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實用神學更深認識、反思自己的信仰世界觀;從靈命塑造、默觀基督、靈修歷史等科目,更深認識自己、反思操練與神相交的深度。這是我在中宣所領受的。
循序漸進,有系統地更認識、反思信仰,幾年時間,絕對值得,改變傳道者的人生方向。
就在筆者這短短四年神學學習的過程,身邊已有不少朋友表示猶疑自己是否被神所召,掙扎於是回應進入神學院學習,還是繼續留在職場服侍上主。
作為過來人,能夠講一句:神「呼召」(此處所談的是較狹義的「呼召」,其餘可看《呼召與勇氣》的三種呼召,在此不多說)每人的方式不盡相同,這是我透過五年到不同學院獻身營,加上四年的神學學習(尋索時間差不多十年有多),期間聽過、看到不少同學、老師、同道的蒙召見證而說的。
有人從沒有呼召,到現在負擔神學教育/牧職之路;有人一開始有所謂異象、異夢的「呼召」,到頭來卻因不同原因放棄服侍上主(筆者並不否定神會以特殊經歷呼召一個人,以上只是極端之例);亦有被召者感覺進神學院如面對十大酷刑(這對筆者更不敢想像,筆者十分享受神學教育的過程);再有……踏上呼召後,將傳道呼召當作一份工作者……還有很多不同情況。背後是因著被召者對「呼召」的定義有所差異呢。
筆者到將快完成神學學習的此階段,認為「呼召」是上主對願意全職服侍他、渴慕聖工的被召者的一個誠意邀請,並且是持續的一份感動,同時得到身邊教會群體引證。(此觀點第一次是聽中神郝繼勇牧師所分享,記憶尤深)不論被召者蒙召的形式或原因為何,「呼召」亦包含被召者半帶主動的被動回應。因為,如果上主不開路,教會群體不認同,被召者的確寸步難行;但縱然自身以外的條件均成熟,而被召者不回應,筆者相信慈愛的上主也會選擇給予人自由意志去作決擇。(除非是特別的揀選,這方面我不太清楚………我相信上帝掌管歷史以及我們的生命)
故此,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反而是被召者蒙召後,面對挑戰時如何堅持這份當初向上主作出的回應。(當然後來也還是可以於禱告中與呼召者討價還價的,這是真實的掙扎。)
這世上沒有準備充足的牧者,若我們已經完全、得著了,便不再需要上主。
正如盧雲:《負傷的治療者》提到,牧者也是帶著傷口牧養群羊。
牧者,只是願意擺上服侍基督,邁向基督裡的完全過程的一個罪人而已。
鼓勵掙扎良久的懷疑被召者勇敢踏上;奉勸一時衝動獻身者學習慢慢等候,以時間驗證「呼召」,直至甘心樂意為主擺上。
與各被上主慈愛感召者,共勉。
附上我進神學院前,被很深影響的2本書(信義宗神學院前院長、建道神學院院長所著)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