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

事奉之事:禱告的操練(隨神、隨心、隨性、隨意)

感謝神,因著領早禱會的機會,可以持續穩定地陪伴弟兄姊妹操練默觀式禱告,這是我喜歡的事。一直對禱告有不少反思(純經驗分享,未經學術沉澱,慎入)。到底,禱告為何?為何禱告?
還記得初信主時,因著內心認為真正「倚靠神」,便不需要向祂「求甚麼」,因為真知道祂會給我們「最好的」。到後來,神藉與兒女的關係,揭示了我如此想的深層原因並非以上所述,而是我與祂沒有「真關係」,才明白到向祂祈求「人的需要」有其必要性、必須性。結果,這樣的祈求祈足了四年神學生涯,祂以祂的信實作回應。甚至到最後又回歸基本,心底確實知道、感到、體會到祂是如此愛我們一家,當我們還未祈求以先,祂已供應。
故此,又習慣了以「按祢的計劃、心意而行」作禱告的向度,而非「事項式」的祈求。加上,中宣的禱告操練,方向一直以個人陶造與建立與上主的關係為主。結果,對「事項式」的禱告感覺有一點距離,我不太習慣,這是基於個性、經驗、訓練的多重因素。但因著不同原因,我仍會以此方式向神祈求。
如果說,與神禱告是一種關係,便更讓我清楚為何禱告也可以有著不同方式,以下提出我自己最認識的三種:
以事項祈禱,是其中一種方法,正如上文提到,有如兒女求父親應允哀求,以求得到自己心裡所願,這似是大部份信徒於教會群體的禱告習慣;其次,又可以藉禱告與神「傾計」,告訴祂心裡的所有感受,包括每天的開心事、難處,像告訴親人一樣,這樣的方式可以隨時、隨性、隨意、隨思想地,不分形式、界限與祂對談;第三,亦可以像大公教會的某些傳統,藉聖經、圖像、大自然作理性的(同時包括感性的)默觀操練(依納爵:Finding God in all thing),透過安靜、默想去認識天父(同時包括自己)更多,這方法像花時間留在親人身邊,與他共渡時間,以求更認識他,包括聽他的故事、看他的樣貌,甚至聞他的獨特氣味,既是理性,也牽涉個人對對象的想像。(或者曾聽過某些人疑惑,為何以圖像默想,而非聖經?那似乎便要追溯當中歷史,天主教會的傳統、破壞聖像運動的發生、宗教改革廢除與保留圖像的不同傳統(加爾文、路德)。信仰的光譜很濶,不同的禱告方式實在適合不同性情、背景的人。其實,靈修書籍也是別人的默想作品呀。)我自己便較喜歡第三種的禱告,或者因為自己經常「發夢」,亦喜歡運用祂所賜的想像力。

對於領禱告會該以何種方式?對我來說甚有挑戰,自己禱告是一回事,領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經歷神又是另一回事。求主賜下智慧,隨事奉經驗與信心的累積慢慢讓我這卑微的事奉者成長。
阿李爸爸(我還是喜歡寫,多於說;站在台上確實緊張)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