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成就一點什麼,不一定是偉業,也許只是想看見一項值得的努力終於落地。但當我們踏入團隊的現場時,很快就發現:光有熱誠並不夠,還要有性格能夠承受磨擦,有能力能夠推動事情前行。
尼希米的故事,不是個人呼召的開始,也不是孤身拯救的英雄史詩。他是一位處於大局之後、卻在群體中接棒前行的人。他所展示的,是一個領袖如何在群體裡,發揮出性格與能力的協同力量,並激發整個民族重新站立起來。

有人從猶大回來,說那裡的城牆仍是毀壞的,百姓遭遇羞辱(尼希米記1:3)。就是這個消息,使他在內心深處被觸動,不是因為政治危機,也不是宗教熱忱,而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同理與責任感。
他沒有立刻行動,反而先哭泣、禁食、禱告了好幾天(1:4)。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種慢熟的回應。他的性格在這裡就已顯出:誠懇、不倉促、不為自己爭榮耀。
這樣的性格,使他在團隊中不是壓倒一切的推手,而是一個推得動、卻讓人願意跟隨的帶領者。
他不是單靠職位壓人,而是靠誠信與一致的生命來贏得信任。面對外敵的恥笑(2:19)、威脅(4:7-8),他冷靜而堅定地回應:「我們所做的工程是神的工作。」(2:20)
而當內部開始出現抱怨、貧富不均的爭議時(5章),他不護短、不推責,反而以行動帶頭歸還不當得利,以身作則,不收俸祿,並說:「我因敬畏神,不敢這樣行。」(5:15)
性格不只是你是誰,而是你在壓力下會怎樣選擇。 在團隊裡,這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尼希米的能力來自哪裡?第一步,是他會為人、會請命、會整合。他為耶路撒冷城牆的重建,事先寫信請求王給他木材、保護和通行證(2:7-8)。他知道:願景若要落地,就要有資源與籌備。
第二步,是他深具計劃與觀察力。他到了耶路撒冷,不急於發表演說,而是夜間巡查城牆,了解情況(2:13)。當他發出號召時,他已經掌握了事實,而不是靠情緒推動。
第三步,是他極具分工與協調能力。尼希米記第3章列出超過40個工作小隊,每隊負責城牆的一段,從祭司到商人、金匠到守門人,甚至還有帶著女兒來工作的家庭。這不是臨時抱佛腳的動員,而是一場有組織、有目標、人人參與的重建工程。
他沒有用一句「你們該為神發熱心」來替代實務規劃,而是把具體工作安排到位,讓人人有事做,人人知道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 約瑟的經歷,為埃及的危機打下應對的基礎;
• 保羅的異象,最終靠團隊與宣教網絡完成;
• 門徒群體的能力與恩賜,在教會生活中實踐;
• 而尼希米的性格與能力,把這些個人元素整合成一場可落實的行動。
這提醒我們:你的召命雖是個人領受,但絕不是個人完成。
1. 有能力的人,卻因性格急躁或缺乏耐性,使人難以同行;
2. 性格溫柔的人,卻缺乏勇氣與決策力,難以推動事工。
尼希米的故事不是叫我們「樣樣精」,而是鼓勵我們認識神怎樣塑造了我們,然後在群體中找到健康的表達方式。
• 你的性格是否能承載團隊間的磨合?
• 你的能力是否正好補足其他人的不足?
• 你能否放下「我的理想做法」,而選擇「我們能一起前行的節奏」?
這不是退讓,而是成熟;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提升整體的容量。
若你曾在團隊中感到沮喪、不被理解,或覺得自己的恩賜沒有被看見,也許可以試著轉個方向問:「我是否願意成為別人的補位者?我是否能讓別人更容易一起完成使命?」
神對你的塑造,不會止步於個人,也不會浪費你過去的經歷與磨練。祂正在邀請你,走進群體,成為祂國度建造藍圖中的一塊活石。
尼希米的故事,不是個人呼召的開始,也不是孤身拯救的英雄史詩。他是一位處於大局之後、卻在群體中接棒前行的人。他所展示的,是一個領袖如何在群體裡,發揮出性格與能力的協同力量,並激發整個民族重新站立起來。

一位本來安穩的官員,為何選擇冒險?
我們遇見尼希米的時候,他是波斯王亞達薛西的酒政(尼希米記1:11),一個在宮廷中地位穩妥、生活安逸的人。他的世界與耶路撒冷已經很遙遠——距離上一波回歸的百姓已有許多年,但一則消息打破了他的平靜。有人從猶大回來,說那裡的城牆仍是毀壞的,百姓遭遇羞辱(尼希米記1:3)。就是這個消息,使他在內心深處被觸動,不是因為政治危機,也不是宗教熱忱,而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同理與責任感。
他沒有立刻行動,反而先哭泣、禁食、禱告了好幾天(1:4)。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種慢熟的回應。他的性格在這裡就已顯出:誠懇、不倉促、不為自己爭榮耀。
性格(P):在團隊中看見自己的定位
很多人談領袖,就想像帶頭衝鋒的那個人。但尼希米展示的,是一種帶著謙卑與堅韌的領導性格。他不是自己跑去做所有事情,而是尋求王的同意(2:4–6),制定計劃、請求資源、觀察現場(2:11–16),最後才在百姓面前宣告:「我們重建吧!」(2:17)這樣的性格,使他在團隊中不是壓倒一切的推手,而是一個推得動、卻讓人願意跟隨的帶領者。
他不是單靠職位壓人,而是靠誠信與一致的生命來贏得信任。面對外敵的恥笑(2:19)、威脅(4:7-8),他冷靜而堅定地回應:「我們所做的工程是神的工作。」(2:20)
而當內部開始出現抱怨、貧富不均的爭議時(5章),他不護短、不推責,反而以行動帶頭歸還不當得利,以身作則,不收俸祿,並說:「我因敬畏神,不敢這樣行。」(5:15)
性格不只是你是誰,而是你在壓力下會怎樣選擇。 在團隊裡,這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能力(A):從禱告到規劃,從動員到執行
當然,性格再好,也要有實際的能力,才撐得起現實的挑戰。尼希米的能力來自哪裡?第一步,是他會為人、會請命、會整合。他為耶路撒冷城牆的重建,事先寫信請求王給他木材、保護和通行證(2:7-8)。他知道:願景若要落地,就要有資源與籌備。
第二步,是他深具計劃與觀察力。他到了耶路撒冷,不急於發表演說,而是夜間巡查城牆,了解情況(2:13)。當他發出號召時,他已經掌握了事實,而不是靠情緒推動。
第三步,是他極具分工與協調能力。尼希米記第3章列出超過40個工作小隊,每隊負責城牆的一段,從祭司到商人、金匠到守門人,甚至還有帶著女兒來工作的家庭。這不是臨時抱佛腳的動員,而是一場有組織、有目標、人人參與的重建工程。
他沒有用一句「你們該為神發熱心」來替代實務規劃,而是把具體工作安排到位,讓人人有事做,人人知道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連接前八課:你的 SHAPE,在群體中找定位
如果說前面八篇幫助我們認識個人召命與成長歷程,那麼來到尼希米,我們則從個體進入群體——我們的 SHAPE 並不是為自己而設,而是為團隊而預備。• 約瑟的經歷,為埃及的危機打下應對的基礎;
• 保羅的異象,最終靠團隊與宣教網絡完成;
• 門徒群體的能力與恩賜,在教會生活中實踐;
• 而尼希米的性格與能力,把這些個人元素整合成一場可落實的行動。
這提醒我們:你的召命雖是個人領受,但絕不是個人完成。
今日的反思:你在團隊中,是怎樣的人?
在教會或小組中,我們常見兩種困境:1. 有能力的人,卻因性格急躁或缺乏耐性,使人難以同行;
2. 性格溫柔的人,卻缺乏勇氣與決策力,難以推動事工。
尼希米的故事不是叫我們「樣樣精」,而是鼓勵我們認識神怎樣塑造了我們,然後在群體中找到健康的表達方式。
• 你的性格是否能承載團隊間的磨合?
• 你的能力是否正好補足其他人的不足?
• 你能否放下「我的理想做法」,而選擇「我們能一起前行的節奏」?
這不是退讓,而是成熟;不是降低標準,而是提升整體的容量。
結語:你的召命,會在群體中發光
團隊事奉不是比賽誰強,而是學會彼此尊重、互補與同行。尼希米的生命提醒我們,真正的領導不是靠話語取信於人,而是靠性格與能力讓人願意同行。若你曾在團隊中感到沮喪、不被理解,或覺得自己的恩賜沒有被看見,也許可以試著轉個方向問:「我是否願意成為別人的補位者?我是否能讓別人更容易一起完成使命?」
神對你的塑造,不會止步於個人,也不會浪費你過去的經歷與磨練。祂正在邀請你,走進群體,成為祂國度建造藍圖中的一塊活石。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