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之地,何地?
於一個文化中成長,很易以為所見、所聽、所感,便是這世界的所有。所以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世界有著不同的故事,亦有不同的說書人。
歷史隨著文化發展,今日的大勢所趨,可能並不等於明天的勢態。
身邊的人這樣做,跟隨,又有何不妥?
相信當人漸成長,我們需要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學習明辯是與非、做人處事如是,解讀信仰亦如是。難怪聰明如所羅門,也只求智慧,不求祝福。
隨著進口的希羅二元思想入侵,現代人習慣把每件事情也黑白二分,祝福來自上帝,苦難必來自魔鬼。是麼?猶太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類似元素,講整體、合一。我所信的,是一神信仰,祝福來自於上帝,「苦難」(人的解讀)同樣可以來源於至高者。
或許,當初作基督徒,是基於神特別的綣顧與祝福。然而當「苦難」到來,你或許免不了會問:那麼作基督徒有甚麼分別?祢又說會祝福?但同樣我問:當面對「苦難」,基督徒為何擁有特權?耶穌基督、初期的聖徒也從沒有免疫於「苦難」。
「或者你可以幻想一下,如果人成為基督徒後,他們擁有了對苦難的免疫力,相繼上了岸,不再在苦海浮沉,那麼這班消災解難,不再受苦難所纏的基督徒,便會成為非常冷酷、可怕,隔岸觀火的人。他們只能在岸上講安慰,但他們的安慰,對於在痛苦中的人,不再能打動他們的心。他們脫離苦難後,不再有苦難,亦同時不再可能認同在苦難中的人。不單他們不能再認同,而在痛苦當中的人,亦不會接受他們的鼓勵、安慰。相信這便是基督教與大部份宗教不同的地方。大部份宗教,幫助人消災解難。但基督教偏偏不是這樣,它所要求的,是信者仍要進入痛苦的世界,與每一個仍在痛苦中的人繼續經歷、繼續認同。以致他們所說的話、所分享的安慰、所發出的鼓勵,是到肉的,是血與淚所組成,而不是抽像,隔岸觀火的吶喊。」【跨越苦難- 溫偉耀】
作基督徒,便預了是這世界的異類僑居者,我們是過客,卻要學習享受這寶貴的生命,甚至想以基督豐盛的愛與生命力,去改變世界。其實「苦難」一向常存,重點視乎我們如何演釋與面對而已。除了「苦難」,別忘記我們生命理所當然的每一部份,也是神的祝福。
「苦難之所以難解難捱,因為我們分割地解釋生命,一段段的,一截截的,所以苦難給突顯了出來;同一時間苦難又叫人失掉了生命的整體性與目標,苦難便成了爆破與瓦解的力量,因此苦難便被等同於無意義,甚至是反意義........人性中還有一共通的劣性,就是只解苦難,輕忽祝福。」【相繫深深--當我所愛的人病了 - 楊牧谷】
楊牧谷牧師從醫生處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後,從診所到地下,一趟電梯的時間,便從憂慮的心,轉化為積極面對,並嘗試問上帝:「讓他經歷苦難,有何意義?」自此,從患病到離世,從不間段去關懷同歷憂患的病者,更積極著書鼓勵別人。
欣賞一位姊妹的勇氣,對神、對特殊兒童的大愛。早前聽她分享說,打算婚後未必自己生育,而選擇領養自閉症的小孩。主動迎向「苦難」,盡綿力改變這不幸的世界。
當面對不理想的狀況,作為主門徒的我們會否仍舊選擇退縮一角,自我安慰:這是上帝的默許,靜靜地以禱告的心唱著「安穩主翅膀」,然後繼續容忍你的小小世界以外是個黑暗的世界?
若我們的信仰只有不切實際的樂觀安慰,而漠視正經歷「苦難」的人心掙扎。那麼,祈禱只會擁有虛假的承諾,帶著冷眼旁觀。所培養出來的,只會是但求趨吉避凶,經不起一點風浪考驗的信仰。
Antony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