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喜怒哀樂



早前發現李小姐開始善於觀察大人的眉頭眼額。

不論在婆婆家,還是寶熙家,當見到有人回到家時,便猛地跳動,嘻哈大笑,逗得人笑逐顏開;當見到有人向她黑面,甚至罵她時,則裝作不開心,甚至眼淚也慢慢流出來。但有時開心與傷心可以是幾分鐘內的事,明明正開懷大笑,轉眼又「裝作」想哭,為甚麼情緒變化可以來得這麼快?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慢慢地,予娘及亞李爸爸發現是這位大小姐開始嘗試用她的反應影響大人,做她想做的事/回應她的需要。這些例子開始佈滿生活中的細節....但當我們堅持作父母的想法時、當她知道反抗無望時,則最終選擇順從父母的意願...不作無謂掙扎

正因如此,我們想出了一個「遊戲」......
有天晚上我倆正與她玩樂,逗得她笑呵呵,我與予娘交換一個眼神,開始「變臉」,裝作目無表情,冷淡地說聲:「喂!」。這個善於觀察的孩子開始停止大笑,接著苦笑,然後淚眼汪汪,眼淚在眼框中洸動,我們看到她的反應,便立刻狂笑起來,而她見到我們大笑,又收起眼淚,帶著腰果型的笑眼,跟著大笑(那時還有一大泡眼淚在眼框中呢)。忽然,我們又交換一個眼神,又故作黑面,思予的反應又跟著變化起來....這個實驗,我們嘗試了好一陣子。

由於我倆也是兒童導師(我是過去式),觀察、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讓我們自己也一起成長。我們認為一般孩子比我們想像中聰明,當我們以為他還小,不懂說話,聽不懂成年人說甚麼時,其實他已經理解、透過慢慢學習,並記在心中。正因為小孩子聰明,很多時候他們也善於用自己的資源(表情反應),向公公婆婆/父母爭取自己所想要的。

相信面對不同性情的孩子,需要不同教導方法,坊間有不同的說法,但我認為既然與自己的孩子相處最貼身的是他父母,與其相信坊間那樣林林種種的專家(也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可能自己連一個孩子也沒有便稱作育兒專家),父母何不自己花時間,觀察孩子的行為、細想他們的說話表現更多,從而協商一個最適合這個「家」,這個獨特的孩子的成長教導方法?

就以上問題,我們考慮到,作為父母,是想從小花盡一切心力,滿足孩子的需要,給予一切他們所想要的,而漸漸培養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還是盡力教導孩子,如何適應這個世界,接受自己還小,選擇權在父母手中,繼而認真享受一切被施予的恩典?

我會選擇後者,因為前者只會在孩子內心製造一個無法滿足的深淵。予娘及亞李爸爸選擇從小做懶爸媽,亦要教導孩子,他在這世上有他的權利、也有責任,他可以表達需要,但他的權利不包括操控教養他的人。他有機會得到他想要的,但這一切不是必然,一切只是神的恩典而已。


Antony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