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

《沉默》之後(影評)

觀賞《沉默》後,一整天沉浸於沉重的思緒當中。
有人認為,《沉默》令他對宣教士的掙扎有更大體諒,又有人說電影感覺如多年前的那套宣教電影《The Mission》 筆者認為,《沉默》比以上較片面之說,令人看畢後有更深感受,內心良久未能平伏。
相比於努力刻劃基督徒如何向上主表現忠誠,由最初的逆境,到最後跨勝榮耀主的故事,我更喜歡對信仰與人性有深刻反思的電影。多年前有韓國電影《密陽》,今天看的是《沉默》。真實信仰的掙扎,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兩句簡單答案便能解答。
一點點的個人反思:
1.軟弱與堅強。面對異教/苦難的逼迫,是否堅強便應稱頌,軟弱便應受人唾棄?吉次郎的軟弱與懊悔、出賣與懺悔,傳教士的不斷原諒、反思,貫穿了整個故事。是作者刻意鋪排,迫使人留心兩者的個性,他們所曾面對的經歷,往後的發展。「如果不是面對這逼迫信仰的時代,我會是很好的基督徒」吉次郎說。最終堅強的成了軟弱,軟弱的最終學習了堅強(個人認為)。
有誰敢說必定能為主堅持?可惜門徒彼得也最終失敗。
面對門徒的不明白、否認信仰,似乎耶穌從沒放棄。
2.傳教者與當地受教者,一同面對逼迫,是自身受苦讓人難以承受?還是因自己而使別人受苦犠牲難以承受?所傳的與所信的,所堅持的原因又是否一致?
3.what will Jesus do?上帝的沉默,迫使人不斷要問這問題。如果是耶穌,會如何抉擇?
4.信仰是在乎表面形式?還是內心對上主的忠誠?何謂竭誠為主,最終似乎只有見主面時才能回答。
面對苦難、逼迫,從沒有人能夠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當事人面對上主持續的沉默,簡單一句「讚美主、堅持禱告」,又是否能回應/解答受苦者內心的沉重?
苦難,從來沒有答案。
電影整體鋪排合情合理,特別於描述日本的逼迫基於本國的政治考量的刻劃,而非一面倒的讚揚基督教,扁低別國文化。
亞李爸爸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