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抗疫靈糧:〈毫無保留〉

抗疫靈糧:〈毫無保留〉

經文:路十五11-32

詩歌:誰被你揀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MnOj1AV90)

  弟兄姊妹,我們感覺自己是神的僱工?還是祂的兒子?

        上次在某小組的分享,組員間論到「自我形象」,引起了不少有趣的延伸討論。我們討論到「應該」如何盡力達到上帝所設的標準?又探討到,到底得罪神到甚麼程度,就算是悔改回轉,也是神無法原諒的?到底神的底線是高?是低?還是沒有底線?似乎是釋經與理性的理解與衡量。然而,在我看來,卻更可能是生命的成長與經歷,與神的親密經驗所得出的個人體悟。

  我自唸神學開始,啟發自神學院的老師,喜歡上「默觀」福音名畫,其中一幅畫令我印象極深刻的,相信是曾到過思維靜院退修的弟兄姊妹也有印像的,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July 15, 1606 – October 4, 1669 )離世前的名作:《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約1669年)。

  默觀畫作,就像看別人所寫的靈修材料,相對聖經的一手材料,它較為二手,然而,連結著畫家的整個人生階段來默觀,對一個人所經歷的信仰,卻有一翻別具風味的體會。畫家在畫作背後隱藏的,是他所身處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與對信仰的獨特體悟......聖靈將引導觀畫者—在信仰有所經歷的信徒,產生深刻共鳴與提醒。

  第一眼看《浪子回頭》,令人印象深刻,深受感動的,肯定是浪子的背影,以及慈愛父親疊在他背部的一雙有力的手。浪子(小兒子)衣衫襤褸、長了癩痢頭、鞋也破爛到抓不住腳......處處散發著他悲慘潦倒的境遇。從《路加福音》十五章中,我們得知,慈愛父親一直等候「浪子回家」,當這刻就在眼前,父親急於上前擁抱迎接,心中的包容接納盡顯於這雙手。(當然還有代表了再賦予小兒子主人身份的紅袍、戒指、鞋子,畫作沒有表達。)

        有句說話叫作曾經滄海,原來林布蘭經歷起伏的三十年人生,從年青時意氣風發、被受賞識,經歷結婚、生子,成為了名滿荷蘭的畫家,有著自己的畫室,一班慕名跟隨他的學徒,當時他擁有著婚姻、家庭、事業,可謂踏上人生的顛峰。可惜好景不常,隨著社會對繪畫風潮的轉變,他的畫作不再受歡迎,擁有的畫室、財富,也因著他不善理財而耗盡,最後更淪落至破產、欠債。更淒慘的是,妻兒同時一一死去。到了晚年,他已是孑然一身,有的只有債項,淒涼處境仿如《浪子回頭》中那位揮霍殆盡的小兒子。

        可能正是經歷年青時的人生喧嚷,然後到晚年的潦倒落寞,林布蘭的畫作從激情的繽紛世界,走向靜止的內在深思;從努力以人物表情、色彩布局描繪故事起伏(如Self-portrait with Saskia in 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 1635),到在《浪子回頭》中簡約地表達深刻的人性感受。浪子背影流露了對人生的潦倒、失落,感到無奈,最終投降;父親的一雙手,卻是對這個失而復得的小兒子,表達了毫無保留的憐憫、慈愛、寛恕。

        當默觀這幅畫時,我們會否想像自己是浪子?對自己的人生,我們本來自以為滿有把握,花盡一切後,卻對前路深感無力。本打算任誰可作倚靠,就擺上所有,願意回家作僱工,跪在父親面前對前半生追悔不已。

        不料,這位慈愛天父卻以待親兒子的厚恩待我,這雙慈愛的手替我推卻了世人評斷的目光,拒絕了我本想為一切辯解的任何言語。祂的愛釋放了我這個小兒子內在的狼狽不堪、自慚形穢,這是父親對絕望兒子毫無保留的寛容、憐憫、接納,這份愛不斷安慰內在受傷的心。

        這是林布蘭人生晚年的名作《浪子回頭》,是隨著他人生的經歷,對信仰的重新詮釋。他經歷過,我也感受到共鳴。

        弟兄姊妹,你是否真「認識」(頭腦+感受)這位對我們毫無保留的天父?

李耀熙(Antony)傳道

2021.02.26

#林布蘭背景參考自:https://life.fhl.net/Art/art/art_06.htm

#還有「大兒子」的角度,留待下集,再與大家分享。

林布蘭年輕時代(與太太)的自畫畫:

Self-portrait with Saskia in 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 1635

林布蘭離世前的名作:
《浪子回頭》(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約1669年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