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太二1-12
詩歌:我渴望看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mDdvNJ4hc&list=PLibF5BQ54nDHLopyk1MFDoMxMToE8f9Ei&index=4)
這星期的週三祈禱會,在周sir帶領下,我們一同為一眾莘莘學子禱告。這祈禱的方向源於一則新聞:「學童因受疫情影響學習,未來世代的工作薪酬將減少XX億」。周sir感慨香港這幾十年受到經濟掛帥的文化影響,任何事也以經濟影響來衡量,而真正影響一個孩子的核心部分,如群體關係、個人成長、家庭健康等,卻反被忽略。這觀點當晚觸動我心,為甚麼呢?因為我們的信仰焦點,又何嚐不是如此被錯置?
《馬太福音》的第二章,天上君王(耶穌)降生為人,那時約瑟一家處身伯利恒。東方術士來到耶路撒冷,帶來黃金、乳香、沒藥,要朝拜那剛生下來的「猶太人的王」。一個以色列百姓期待已久的彌賽亞、大衞王的後裔,首先到來探訪的竟是異教術士?他們會否正確認識道成肉身、亦神亦人的神子耶穌?他們被星體異象引導而來,朝拜的意義卻遠超乎他們所能想像。
這幾年當了負責崇拜部的傳道,對崇拜學開始有更深入的認識、研究與反思。我是在細胞小組教會長大的,崇拜給我的印象從前是齊心活潑的敬拜、肢體彼此分享禱告、一同歡慶救贖恩情的招聚、一起聆聽主道的時間。後來在神學院學習了崇拜學、加上在不同教會實習,才發現崇拜在不同宗派(群體)當中,往往以不同模式呈現,背後牽涉了不同群體對崇拜三一上帝的不同觀念,然而更大的影響卻是教會傳統實踐崇拜的傳統習慣。
在上星期提及的《五旬宗課程》,黎牧師向我們提及粉嶺神召會的崇拜,柔合了「聖禮」、「聖道」以及「聖靈」的模式,令我眼前一亮。「聖禮」,是傳統大公教會一向著重的,當中禮儀最重要,盼望藉行使聖禮,更新信徒生命;「聖道」,自宗教改革以來,基督新教非常強調,盼望從釋經講道的理性知識層面更新我們對聖經真理的認知,提昇我們的生命品格;「聖靈」,是五旬宗建基於福音派教會的崇拜基礎上所強調的,盼望弟兄姊妹在崇拜中經驗聖靈大能,呼求聖靈進到敬拜者的生命當中,經歷聖靈充滿。
很多時候,在某一群體或文化當中成長,我們便自然以為它的模式是理所當然,甚至一成不變的。在信仰群體中,有不少弟兄姊妹認為崇拜時應該嚴肅朝見神、聆聽主道,就是教會理想的崇拜模式,有些覺得某些環節必不可少,也有些肢體認為崇拜應著重教會肢體相交禱告,有些認為敬拜詩歌可以更活潑、講道信息可以更貼近世界,回應時代脈搏和需要,更吸引、更落地而不離地。以上這些對崇拜講道的期望可能也是好的,但如果能更深入地從背後的神學與聖經基礎來思考,可能就更理想了。因為畢竟,崇拜的主角單單是我們的三一上帝,透過崇拜,祂將以哪種模式臨到我們的生命,我們以哪一種態度與期望迎見祂才是最合適的呢?這方面真值得我們〈五旬宗〉背景的弟兄姊妹好好想想。
因著這幾年香港的變化,政情、疫情的影響,香港人被迫放棄一套凡事與經濟相關的思想模式,多了關注生命的真義、人與人的關係、世界的國情、文化的影響等內涵意義。在這年多的日子,我們未能實體崇拜,開始習慣了透過網絡敬拜上帝、聆聽主道、領受聖餐。未來,我們擬預備自己的心,回歸實體的崇拜聚會。這是否同樣是一個好日子,讓我們一起來想想五旬宗對三一上帝崇拜觀是怎樣的呢?
李耀熙(Antony)傳道
2021.04.25
# 我們的宗派,在傳統福音派強調聖經的基礎上,同時強調聖靈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與經驗上的臨在與實踐。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