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4年4月2日星期二

人心的土壤:聽道中的前設與經驗(馬可福音4:1-20)


耶穌的撒種比喻是一個深具挑戰性的提醒,特別對於我們這些已信主多年,甚至恆常參與教會服事的人來說。我們是否真的預備好自己的心,成為能結出果子的好土壤?還是,我們的心靈中藏有太多前設與經驗,以至於神的道無法扎根?

書卷背景與撒種比喻的意義

撒種比喻出現在馬可福音的第四章,正值耶穌公開教導的高峰期。祂面對著不同心態的聽眾,用比喻來啟發那些渴慕真理的人,也同時暴露那些心硬之人的狀態。比喻本身包含了教導與挑戰,特別是在強調「聽」的重要性時(馬可福音4:9)。

上下文對撒種比喻的解釋

  1. 比喻之前的事件:在比喻之前(馬可福音3章),耶穌的家人質疑祂的事工,法利賽人甚至指控祂靠鬼王趕鬼。這表明,當時聽眾的反應多樣化,從熱情接受到冷漠甚至敵對。這進一步說明撒種比喻的適用性:不同人對神的道反應各異,心靈的土壤是決定性因素。

  2. 比喻之後的教導:在撒種比喻之後,耶穌繼續用其他比喻(如燈放在燈台上,比喻天國的成長)來強調聽道的重要性和結果的不同(馬可福音4:21-34)。這些延續性的比喻進一步深化撒種比喻的核心信息:神的話語具有極大的潛力,但聽道者的心靈狀態直接影響果效。

  3. 整體中心信息:上下文凸顯撒種比喻的核心信息——不是撒種者(神)或種子(神的話語)有問題,而是土壤(聽道者的心靈)決定了最終果效。


撒種比喻中的四種土壤

耶穌提到的四種土壤,揭示了不同的心靈狀態:

  1. 路旁的土壤(馬可福音4:15):象徵冷漠或心硬的心靈,神的道因無法扎根而被奪走。這提醒我們是否因忙碌或抗拒,而對神的話語置之不理。

  2. 石頭地的土壤(馬可福音4:16-17):代表短暫的熱情,卻缺乏深度與持久力,當困難來臨時容易放棄。這讓我們反思信仰的根基是否穩固。

  3. 荊棘地的土壤(馬可福音4:18-19):象徵被憂慮、財富和世俗慾望壓制的心,讓神的道無法結出果實。這提醒我們是否被生活壓力或物質追求分散了注意力。

  4. 好土壤(馬可福音4:20):指向謙卑、敞開的心靈,願意接受神的話語,並堅持不懈地結果。

這四種土壤不僅描述了我們聽道的不同反應,也啟示我們在聆聽神的話語時,內心應該如何預備。

我的經驗與反思

有時,我在講道後,會遇到一些會眾質疑我分享的信息內容。例如,多年前,我講了一篇道,談到一位聖經人物。之前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進行釋經整合,仔細研究經文,並指出該人物某些部分的表現與傳統理解有所不同。講道後不久,一位匿名會友通過錄音的方式轉發了一段信息給我,說要指出我的錯誤,並提醒我要小心讀經。

這讓我反思,很多人聽道時,往往只關注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同或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而忽略了整篇信息的核心內容。甚至,有時我們的潛意識中,可能期待講道或講員能迎合我們的看法或價值觀,而非以一顆柔軟的心去領受神的道,讓祂來改變我們的生命。

我自己在聽道時,也曾感到不舒服。這種不適感可能源於信息挑戰了我的盲點,觸及了我的內心軟弱,或者因為講員的表達方式與我的習慣不同。但經過反思,我學會了在這些情況下避免將矛頭直接指向講員,而是先檢視自己:是否因內心的限制,導致我無法接納神的真理?

自我反思與行動

在面對讓人不安的經文或信息時,我慢慢養成了一個習慣:反覆思想,直至想通。具體步驟如下:

  1. 檢視內心的反應:為什麼這段經文讓我感到不安?是否觸及了我的盲點或偏見?

  2. 查考經文的背景與核心信息:經文是否真的如我所理解的那樣?有沒有可能是我誤解了它的原意?

  3. 與屬靈同伴分享:通過交流來擴展自己的視角,聽取其他人的經驗與領受。

這樣的過程幫助我在面對挑戰時,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經文,也能檢視自己的生命,是否預備好接受神的話語。

應用建議

為了成為「好土壤」,我們需要付上努力,清除內心的雜草,並以謙卑的態度領受神的道。以下是一些實際行動建議:

  1. 每天靈修默想:花5分鐘讀經並問自己:這段經文如何改變我的生命?

  2. 識別並清理內心的障礙:列出那些影響你專注於屬靈生命的因素,並逐步處理。

  3. 選擇高質量的靈命餵養:將時間投放在具有屬靈深度的講道或讀物中,幫助自己更全面地成長。

結語

撒種比喻提醒我們,神的話語充滿生命的力量,但結出果子的大小,取決於我們是否預備好自己的心。當我們願意放下前設與經驗,謙卑地接受神的道,那些曾經讓我們不安的真理,將成為我們生命中最豐盛的祝福。讓我們選擇成為好土壤,在神的話語中結出倍增的果實!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