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充斥著資訊泛濫與分心干擾的時代,「學習」與「專注」這兩個看似基本的能力,已經成為決定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透過閱讀《深度學習的技術》(楊大輝)與《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卡爾·紐波特),我重新思考了如何有效地學習與專注,並且透過具體的策略與方法,使自己在職場與個人成長上達到更高的境界。
深度學習的層次與應用
《深度學習的技術》一書中,楊大輝提出了學習的五個層次:「記」、「懂」、「網」、「拓」、「活」。這五個層次並非獨立,而是相互影響、層層遞進,構成完整的學習進程。
第一層:記——知識的基礎存儲
「記」是指基本的記憶,強調記憶知識的重要性,但僅停留於此並不足以真正促進深刻的理解與運用。現代人習慣依賴科技來記錄資訊,然而,如果缺乏內化與轉化的過程,知識便只是零散的數據,無法形成真正的學習成果。記憶的關鍵在於反覆運用與主動回憶,例如透過測驗、摘要、教學等方式來強化記憶。
第二層:懂——知識的內化與理解
真正的深度學習必須進入第二個層次「懂」。這個層次的核心是深入理解知識,包括其內涵、原因與實際用途。例如,科學家不僅知道某種藥物的功效,更深入理解其原理與結構後,才能進一步發展出新型藥物,以應對更多挑戰。理解的過程往往涉及類比、舉例、討論與應用,讓知識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能。
第三層:網——知識的結構化與關聯性
第三層次「網」,是將不同的知識點建立成互相關聯的知識網絡。知識網絡的形成不僅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幫助快速地從舊知識延伸到新領域,增強整體的理解與應用力。例如,學習語言時,不僅要記住單字,還需理解語法規則,並將其與其他語言的結構進行比較,以形成更完整的語言知識網。
第四層:拓——知識的擴展與創新
第四層次「拓」,更是對知識網絡的縱向與橫向延伸。楊大輝提出,知識的拓展需注意正確性、多樣性與創造性三個維度。這種方法使知識更全面與深入,避免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落入單一知識領域的限制。創新的基礎往往來自於不同領域知識的結合,例如科技與藝術的交匯、科學與哲學的融合,都能帶來突破性的創新。
第五層:活——知識的實踐與應用
最後一層「活」則是整合前四層學習層次,真正將學習成果應用於實際生活中。透過這個過程,學習才真正達成實際應用,提升生活與工作的品質。例如,一位學習編程的學生,在掌握語法與邏輯後,若不實際編寫程式並解決真實問題,則其學習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真正轉化為能力。
深度工作:專注力的重塑與提升
在快速變遷的資訊時代,紐波特在《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中指出,現代工作中充斥著「淺薄工作」,即不停地受到資訊干擾、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的打斷,這些看似必要的工作實則限制了人們深入思考和產出的機會。
深度工作的核心概念
紐波特提出「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定義為「在不受干擾狀態下進行的高專注力活動」,這是創造高價值成果的核心能力。這種能力尤其在現今知識經濟中成為關鍵競爭優勢。他建議透過建立深度工作儀式,刻意排除干擾,集中精力於最具價值的任務上。具體的建議包括設定固定的深度工作時段與地點,嚴格限制社群媒體的使用,以確保專注品質。
深度工作的四大策略
專注模式——確保自己能夠在固定時間內完全專注於一項工作,避免中途分心。
時間區塊——為深度工作劃分明確的時間段,例如每天早晨兩小時不查看手機,專心閱讀或寫作。
儀式化習慣——建立固定的工作環境,如選擇特定的地點進行深度工作,以形成條件反射。
社交媒體節制——嚴格控制社交媒體的使用,避免資訊碎片化影響專注力。
深度學習與深度工作的結合
這兩本書提供的不僅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可供立即應用的方法與策略。當我將深度學習與深度工作結合,不僅學習效率會大幅提升,更能創造出更具意義與價值的成果。例如,我在日常的工作與個人學習時間設定固定的深度工作儀式,透過刻意的專注,將自己的體驗與心得更深入地連結,並且寫作出更多啟發性與內涵豐富的文章。此外,我也透過這些方法,快速建立起有效且內化的溝通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與深度工作的結合,不僅能提高個人學習的效率與產出,更能創造出更具影響力與深度的作品,協助個人在職場與生活中實現更高的成就與滿足感。透過這兩本書的指導,我進一步意識到,知識的累積需要有系統的學習策略,而真正的價值則來自於高度專注的深度工作習慣。唯有透過這兩者的結合,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並在當今的數位時代中保持優勢。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