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好次數:0
教會中,大家或許都聽過這句話:「我真的累了,不能再事奉了!」傳統教會也好,細胞小組也罷,總有弟兄姐妹覺得自己在事奉中燃燒殆盡,彷彿教會是個「燃料消耗場」。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結構?是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太用力?
讓我們先來看傳統教會和細胞小組的不同角色分工。
傳統教會的「事奉金字塔」:誰是最頂層的那隻猴子?
傳統教會裡,事奉者經常被推上金字塔頂端。要是你有才能,擅長唱歌,恭喜你加入詩班!若你人緣好、笑容親切,那接待組非你莫屬!不過,當人手短缺時,大家又會對你說:「弟兄/姊妹,教會需要你,你也需要事奉來蒙恩嘛~」
這種「事奉責任集中制」的模式,看起來效率很高,但實際上是一場「猴子爬樹」遊戲:有能力的人,忙得像個空中飛人;而其他人,則坐在下面一邊喝茶一邊說:「啊,某某真的很蒙恩啊!」當這些「飛人」累到掉下來,下面的人還可能補上一句:「怎麼不靠主多一點呢?」
細胞小組的「人人事奉劇場」:一場沒有主角的戲
細胞小組強調的是「人人事奉」,聽起來很美好,對吧?每個人都參與,沒人會累死。問題是,當理想遇到現實,小組裡的分工未必總是那麼公平。領詩的總是小A,帶查經的永遠是小B,而其他組員則忙著思考:「這週聚會後的茶點會不會又是小C帶的蛋糕?」
更有趣的是,小組生活常常讓人「忘了界限」,事奉和生活混在一起。你剛想好好吃個飯,小組成員來電:「組長啊,我今天情緒不太好,能聊一下嗎?」這時候,原本溫暖的關係變成了無形的壓力,累得你懷疑,為什麼我不是組員,而是組長的命?
事奉倦怠的真正原因:我們是機器人,還是有靈的活人?
無論是傳統教會,還是細胞小組,事奉倦怠的原因說穿了,常常不是因為事奉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忘了「事奉的本質」。
事奉是什麼?是任務完成,還是生命交流?
如果我們把事奉當作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時間久了,就會感到像機器一樣沒有靈魂。但如果事奉能夠帶來內在的滿足感,那麼它便不再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恩典。
一點幽默,但很實用的建議
1. 傳統教會:猴子也要休息
要知道,金字塔最頂端的猴子也是人,不是神。他們需要時間吃香蕉(也就是休息)!教會需要更多人願意接手不同的事工,別讓少數弟兄姐妹成為「全能工具人」。
2. 細胞小組:學會說「不」
小組裡的「事奉輪替制度」不是擺設,每個人都需要在合適的時候站上台,但也需要學會在不合適的時候說「不」。界限健康,事奉才有力量。
3. 重拾事奉的屬靈意義
無論你是忙著帶茶點、還是指揮詩班,記得:事奉不是一種「付出」,而是你與神同工的機會。把眼光從「任務」移到「神的榮耀」上,你會發現,事奉不再是一場消耗戰,而是一場愛的延續。
最後,當你再聽到有人說「我累了,真的累了」,不要急著責備或勸他「多靠主」。不如拍拍他的肩膀,說:「我明白,休息一下吧,因為神看重你的心,不是你的表現。」當我們學會一起事奉、一起承擔,也一起休息時,教會才能成為真正的安息之地。
所以,親愛的弟兄姐妹,無論你在哪種模式中事奉,記住:神要的不是一部燃燒過頭的機器,而是你這個祂所愛的孩子。笑一笑,放輕鬆,繼續奔跑吧!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