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走出計劃書:讓策略回應時機與實況
不少教會都有五年藍圖或年度事工計劃,內容詳盡、流程清晰、分工明確,看起來一切都有條不紊。然而,推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有的推動一半便無疾而終,有的淪為另一份報告、一張行事曆。
問題往往不是「計劃不好」,而是「這計劃並沒有回應神當下的時間,亦沒有根植於教會現況」。
真正有效的策略,不是一張寫得精彩的文件,而是來自對神的聆聽、對群體處境的敏銳、對當下季節的辨識。
一、計劃不是錯,但要懂得分辨時機
有計劃不是問題,錯的是——我們太快問「應該做什麼」,卻很少先問:「現在是否適合做?」
若一間教會正經歷內部重整、信任重建、關係修補的階段,卻急於推行擴堂、開拓新事工或擴張異象,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令群體進一步疲乏、挫敗、甚至感到被壓力推動。
作為領袖,我們需要問的不是「還可以多做什麼」,而是:「上主現在正在做什麼?而我們是否走在祂的步伐裡?」
二、什麼是「分辨時機」?
就像農夫種田,春天播種,夏天成長,秋天收割,冬天休耕。若在該休息的時候勉強耕作,只會徒勞無功。
教會也一樣。有時是成長的季節,有時是療癒的季節;有時神要我們開拓,有時神只要我們等候與反思。
策略要貼地,第一步就是辨識教會所處的時機與節奏。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辨識表:
狀況特徵 | 可能的季節 | 建議焦點 |
人員流動大、情緒不穩 | 修復期 | 關係重建、小組牧養 |
領袖穩定、信心提升 | 發展期 | 擴展事工、培育門徒 |
熱情低落、出席減少 | 重整期 | 對話分享、重尋召命 |
這不是固定分類,而是一種操練。
提醒我們:策略不是靠計劃,而是靠辨認時機。
三、計劃要活,不只是填滿時間表
我們很容易進入「完成任務」的思維模式。行事曆排滿了課程、聚會、訓練,看起來教會「很有方向」,但若這些事工與信徒真實生命無關,最後只會變成形式上重複的活動。
真正的策略,是讓整個群體更清楚「神現在帶我們走在哪條路上」,並引導他們知道「我們可以怎樣一起同行」。
四、我的反思:當計劃很完整,卻不合時
我幾年前曾與同工滿懷熱誠地策劃主日學的轉型,構思出「週四學堂」。由於週日服侍安排緊湊,不少肢體無暇參與主日學,我們便嘗試將主日學移至週四晚上,期望讓信徒有更多選擇。
第一期課程針對職青群體,反應尚算理想。我們心想:也許這是轉型的新方向。
第二期,我們改以家長為對象,內容經過調整,報名人數亦不俗。然而,開課後卻發現:實際出席人數與報名人數大相逕庭。甚至有些晚上,只有一兩人準時到場,氣氛冷清。我們陷入挫敗,也開始檢討。
我們問自己:是不是宣傳不足?時間安排不當?還是講員選得不夠吸引?
後來,透過與參加者交流,才漸漸明白問題的核心——我們沒有真正貼近他們的生活節奏。
不少家長雖然有心,但每當孩子臨時生病、功課壓力突現,便無法出席。而初職信徒經過一整天的工作,回家只想休息,自然缺乏精力參與。至於婦女群體,更習慣於平日下午參與活動,晚上則需照顧家庭,不易抽身。
這次經驗提醒我:計劃再理想,若未能對準人的生活節奏與生命現況,也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真正合時的策略,是從群體的生命、生活當中聽出來的,而不是在會議室裡設計出來的。
我們不是沒有為人設想,只是走得太快,聽得太少。
✅ 實踐建議:讓策略貼近實況與上主的時間
-
季節辨識
邀請執事、同工、小組長反思:「我們教會現在的氣氛如何?弟兄姊妹最關注什麼?」可用三個詞形容,例如:焦慮、安靜、轉變中。
-
計劃過濾表
每一項事工推動前,先問三個問題:
• 這是否我們此刻最需要的?
• 有沒有證據表明信徒因此會得益?
• 這是神感動我們的,還是只是為了「有事做」?
-
策略回顧日
每半年設立一次全領袖反思聚會,聚焦於:「我們是否仍在神的時間裡?」
-
養成「慢下來」的文化
不是拖延,而是等候。很多時候,暫停比推動更需要勇氣。
✝️ 結語:忠於神的帶領,不是忠於計劃
教會的未來,不是靠一份完整的五年計劃書來塑造,而是靠一群願意在教會發展的每一季節中,誠實分辨神的帶領,並忠心回應的人。
願我們放下對完美流程的執著,學習在每一步裡,問:「主啊,這是祢要我們現在走的方向嗎?」
🍁 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現場補白【4/12】
新冠疫情之後,加拿大的生活節奏已大不如前。許多信徒習慣了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使用 Zoom 聚會、網上聽道,甚至開始重新定義「何謂參與教會」。
很多堂會恢復了實體聚會,卻發現人數不再如以往。原因或許不是大家變懶了,而是他們在問:「我回來,是為了什麼?」
從我牧會的經驗發現,若只講一些與信徒生命無關,甚至離地的知識,人們未必願意出席,就算出席了,往往人在而心不在;但當我們談到他們的家庭、召命、信念與生命中的盲點,沒有人願意缺席。因為這正是他們心底渴望成長改變的。
早前,我教授一班家長性格學,原定一個半小時的教學與互動,結果大家足足談了兩個半小時都捨不得結束。當然不排除課堂設計頗適合他們,相信更是因為他們感受到:這刻談的是:有關我的生命。
教會的策略,不再是形式上的「做多些什麼」,而是需要問得更深一層:「我們是否真正貼近了弟兄姊妹心中關注的焦點?」
真正的策略,不是最有創意的計劃,而是生命最誠實的回應。
Antony傳道
📚 註腳資料
-
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Christian Leadership in Uncharted Territory, IVP Books, 2015, pp. 128–130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