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現代社會,我們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資訊愈來愈氾濫,行程表愈排愈滿。表面上看,我們彷彿無時無刻都在「充實」地生活,然而,這種「充實感」往往只是「充塞感」的偽裝。心靈真正的空間逐漸消失,被無數的活動、資訊、任務、甚至宗教知識填滿。
當我們提起「靈修」,許多信徒心中泛起的,不是期待的寧靜,而是不安與抗拒。因為靈修意味著靜下來,意味著面對心靈深處的空白、焦慮與未解的痛楚。
本篇將深入探討:現代人為何如此害怕安靜?為何即使在信仰生活中,也選擇以充塞取代真正的親近?又該如何在這樣的文化洪流中,重新尋回靈魂真正需要的空間與自由?[^1]
【一、恐懼安靜:怕空白的現代靈魂】
在一個隨時隨地被資訊與聲音包圍的世界裡,安靜成了一種罕見而令人不安的狀態。許多人一旦脫離了聲音、訊息和活動,就立刻感到焦慮不安,彷彿失去了存在的重量。靜默,不再被視為滋養心靈的恩賜,而成了讓人暴露於無能與虛空中的威脅。
Rolheiser指出,現代人最根本的靈性病症,不是道德敗壞,而是靈魂無法安靜[^2]。
我們的心靈像被打開太多應用程式的電腦,不斷過熱、緩慢,卻又無法真正關機休息。
安靜時浮現的不是平安,而是無意義感、焦慮、失落的恐懼。這種對空白的恐懼,使得現代人不斷尋求新的刺激、新的聲音、新的資訊,只為逃避那片自己也不敢直視的內在荒蕪。
靜默要求我們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在活動與成果之外,我們究竟是誰?而這正是靈修邀請我們必須誠實回答的問題。
【二、充塞感:用知識、活動與「虔誠」逃避空虛】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教會與靈修生活中,充塞的傾向仍然無處不在。
我們不斷參加小組、查經、培靈會、服事,讀經、聽道、上課,甚至靈修,也變成了「完成任務」式的打卡。信仰變成了另一種忙碌的表現,宗教知識成了另一層防衛自己的盔甲。
Merton指出,現代人傾向以外在行為和思想建構一個「假我」(false self),這個假我忙於活動、積累成就感,但卻遠離了真正的心靈深處[^3]。
Nouwen亦提醒,在宗教生活中,靈性知識的累積有時反而阻擋了人親近神,因為人以為掌握了經文、教義,就已經認識了神,卻未曾將赤裸的心靈暴露在神面前[^4]。
真正讓人不安的,不是缺乏靈修方法,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害怕安靜下來之後,看見自己裡面滿是焦慮、嫉妒、恐懼、不安全感與自我懷疑。
在安靜裡,我們發現自己並不如外表那樣堅強、聖潔、有信心;這種發現讓人羞愧,甚至產生想逃離的衝動。
所以,我們選擇了充塞。以行動、知識、話語,來填滿心靈的空白,只為避免那種深層的無能感。
【三、現實映照:充塞式信仰的普遍現象】
在多年牧會與帶領祈禱會的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這種充塞文化的深遠影響。
曾多次在祈禱會嘗試帶領靜觀操練,只是短短三到五分鐘的靜默,竟已有不少人顯得極度不安,甚至無法靜下來。
仔細想來,問題並不在於方法太難,而是在於他們內心深處的信念作祟——認為安靜就是浪費時間。他們寧願花這幾分鐘「讀多幾節經文」,看看基督教書籍,卻抗拒與自己內心的空白對話。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許多華人教會的「退修會」中,名義上是「退修」,實際上卻成了密集聽道、分享、討論的馬拉松。
三天兩夜的時間被排得滿滿,請來的講員精彩講道,課程一節接一節,休息時間短促,反而忽略了退修的原意——留白,與神相會。
深層原因其實與文化轉變有關。
農業社會的人們生活節奏緩慢,隨著四季與自然節律生活,懂得等待。即使面對旱災或豐收,人也只能接受「急也急不來」的現實。
但工業革命後,生產線、時間管理、效率成為現代價值的核心。速度愈快、產量愈高、回報愈快,就被視為成功的指標。
進入資訊時代,這種速度癮更變本加厲。任何稍有停頓的空白,都令人焦慮、慌張、甚至覺得「沒生產力」、「在浪費時間」。
講效率,本身並不是罪。但當我們在效率與生產之外,忘記了自己是誰,忘了安靜與神相處,心靈便被無聲地腐蝕。
當退修會也變成充塞行程的「進修營」,當每一次難得的請假、留白,都被填滿了教學與分享,結果時間是填滿了,靈魂卻更加乾涸。
神是否只在充滿活動的日程中臨在?還是祂早已在那被我們遺忘的安靜時光中等待?
【四、靈修不是累積,是裸露與被轉化】
真正的靈修,從來不是一種技術、項目或成就表,而是一次又一次,面對真實的內心世界、我們的真我,與神對話、被祂溫柔而不急速的慈愛包容,慢慢光照、轉化。
靈修,不是再多讀一本書、再記多幾節經文、再做更多禱告計劃。而是願意安靜下來,讓神看見那個尚未修飾、尚未整理、尚未強裝出來的自己。
在這樣的安靜裡,我們不再掌控神,而是讓神掌控我們。
在這樣的空白裡,我們不再製造聲音,而是學習聆聽那微小的聲音。
在這樣的暴露裡,我們不再維護形象,而是接受神眼中那真實的自己。
每一次進入真正的靜默,都是一次心靈被更新的契機。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建構一個屬靈形象,而是讓自己在神的恩典裡被重新塑造。
【五、真安靜:讓神在心靈荒地上建造新生命】
Nouwen提醒,真正的靜默如同身處曠野,看似荒蕪,其實是生命悄悄孕育的溫床[^5]。
在那裡,沒有節目、沒有表現、沒有競爭,只有神與我們之間誠實的相遇。
當我們學會在空白中等待神,在沉默中信靠祂,在孤獨中感受祂的同在,心靈便不再需要靠外在的活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是單單因為「我是祂所愛的」,而安心存在。
真正的安靜,讓神有空間在我們心靈的荒地上,種下新的生命。
【小結】
現代人以為恐懼的是空白、無聊、失控,
其實更深的恐懼,是害怕在安靜中遇見真正的自己——那個脆弱、渴望被愛、卻又不敢敞開的自己。
然而,靈修之路正是從這裡開始。
從放下充塞,進入空白;從停止表演,進入聆聽;從逃避內心,進入與神的真實相遇。
【結語】
靈修讓人不安,因為它不是讓我們掌控神,而是讓神掌控我們。
不是讓我們證明自己,而是讓我們在失落中被接納;不是讓我們累積成就,而是讓我們在空白中被更新。
願我們在這個聲音擾攘、資訊爆炸、心靈充塞的時代,學習走進安靜,學習不懼怕空白,學習在無言中等待神的話語,學習在孤單中遇見那位最愛我們的主。
每一個願意進入安靜的人,都是在為自己的靈魂騰出一片空地,好讓神的恩典重新降臨。
Antony傳道
📚 註腳 References
[^1]: Peter Marshall, 1517: Martin Luther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Reformation.
[^2]: Ronald Rolheiser, Seeking Spirituality: Guidelines for a Christian Spiritualit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dder & Stoughton, 1998.
[^3]: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New Directions, 2007.
[^4]: Henri J. M. Nouwen, The Way of the Heart: Connecting with God Through Prayer, Wisdom, and Silence, HarperOne, 1981.
[^5]: Henri J. M. Nouwen, The Way of the Heart.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