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轉化教會的領袖—在破碎與更新中同行的13個屬靈節奏》第三篇

 第三篇|由守門人到引路者:教會領袖的內在轉化



🔍 若教會更新,領袖卻沒有轉化,群體最終會被卡住

不少教會在推動轉化時,會重新審視架構、聚會、崇拜、事工,甚至異象宣告。但極少人問:誰來引領這場改變?而這個人(或這群人),是否預備好承載這轉化的重量?

你可以有清晰的方向、有一流的策略、有認真的會議紀錄,但只要帶路的人仍是守住舊系統的心態,整個群體最終仍會原地踏步。

更新的第三步,是問:「我們這群被呼召帶領的人,是否願意從『守住』,走向『引領』?」

一、教會的領袖,不只是維護者,更是帶路者

Tod Bolsinger 在《Canoeing the Mountains》中說得一針見血:

「未來教會最需要的,不是掌握所有答案的管理者,而是願意一起進入未知、引導群體冒險信靠的領袖。」¹

他稱這些舊有的管理思維為「守門人模式」(Gatekeeping):

  • 主張「我們從來不是這樣做的」;

  • 習慣在穩定中運作、在慣性中做決定;

  • 怕得罪人,怕引起震盪,怕沒有答案。

這些領袖往往忠心、盡責、資深,卻缺乏冒險心與更新意識。

但今日的教會,所面對的不是「流程小修」,而是「處境巨變」——文化、世代、語言、技術都不一樣了。我們不能用「看門人」的心態去帶領一個已走進陌生山徑的群體。

二、真正的轉化,從身份的破碎開始²

在門訓中,我常說:「要帶門徒進入深處,領袖要先走進自己的深處。」

教會領袖也一樣,不能只是懂技巧,更需要先經歷內在的重塑。

Robert Quinn 在《Deep Change》中說:「深度轉化,是一條從內在重塑開始的冒險之路,是願意放下過往角色認同,讓神重新塑造我們的過程。」²

你曾經以什麼形象帶領群體?

  • 「我是資深的,我知道怎樣做」;

  • 「我負責守好界線、顧好流程」;

  • 「我在這教會十幾年了,我了解大家的接受程度」。

這些角色,也許曾經保護教會。但當神說:「我要帶你們走新路」,這些角色可能反而成了阻礙。

真正的引路者,不是「什麼都知道」,而是「願意承認不知道,卻仍選擇同行信靠神」的人。

🕰 教會與社會的角色變化:從引領時代,到被時代拖著走

初期教會在逼迫中興起,雖然身處社會邊緣,卻以愛與真理的生命見證,引發了對家庭、倫理、貧窮觀與人的尊嚴的深刻改變,成為一股反文化的引導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整個羅馬社會。

進入中世紀後,教會與政權日益交織,雖在某些時期成為國家治理的道德核心,但也逐漸陷入權力與制度的糾結。到晚期中世紀,靈性聲音變得模糊,最終導致宗教改革的爆發。

而在今日,尤其是在加拿大的華人教會,我們愈來愈像是一個被社會節奏推著走的群體。社會變,我們趕;科技變,我們學。疫情下被迫使用 Zoom、學直播、辦線上主日,這些技巧學會了,但我們心底的召命是否跟著更新了?還是早已遺忘了?

三、從控制者到同行者:角色要放下,靈性才會成長

很多牧者與領袖多年來盡忠帶領,但要轉化的最大挑戰,不是工作量,而是放下控制的手

你是否曾經:

  • 對事工交託感到不安?

  • 對青年領袖的「另類風格」有疑慮?

  • 總覺得「還是我來做,或給予一點提醒才穩陣一點」?

這些都是真實的情緒。但若我們不從「主導者 → 啟發者」、「控制者 → 引導者」的身份轉化,我們所牧養的群體也永遠不會學會怎樣信靠神。

Brené Brown 在《Daring Greatly》中說:「真正的領導力,不是展現完美,而是敢於帶著脆弱走在前頭。」³

四、我自己也曾是守門人,直到神讓我學會放手

我曾經期望女兒和兒子能夠按著我為他們預備的方式成長,甚至幻想他們可以成為「敬虔二代」,未來也走上服事主的路。

其實,我內心真正的渴望,是希望他們像李非吾牧師的兒子李思敬那樣,從小就深刻認識神,在信仰中紮根穩固。因為我自己走上神學與事奉的道路已是相對遲了些,自覺時間不多,若他們可以早些明白主的心意,就能走得更遠、更深,也補上我未能早起步的遺憾。

所以,當我女兒升小一那年,我用心安排每天接送的時間,想教她中英數,培育學術、靈命,甚至借此栽培她未來的方向。

但她忍耐了一年多,終於有一天回過頭看著我,說了一句我至今仍銘刻於心的話:

「爸爸,可唔可以唔好再講呀?」

那一刻,我愣住了。原來,不只是年輕人想走自己的路,連孩子也有她自己的節奏、想法與渴望。

其實,我自己也正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從不喜歡重複別人的路,總希望走出屬於自己的信仰方向。

這句話成為我信仰生命中的提醒:

「我們不能為下一代鋪一條跟我們一樣的路,
只能鼓勵他們,讓他們回應屬於自己的呼召。」

從那時起,我開始練習放手,不再主導他們的學習與未來,而是陪伴與傾聽。更重要的是,我也開始重新審視我作為牧者與領袖的角色——我是否也在教會裡,用自己的經驗與急切,替群體規劃了一條我幻想中的屬靈之路?

我學會放下控制,學會與人同行,學會相信:「人生有時是曲線的,路是當事人自己的,如果唔錯過,根本唔會有成長。」

✅ 實踐建議:這樣讓轉化從你開始

  1. 靈性反思練習:寫下五句你常對會眾或團隊說的話,問:「這些話反映我內在怎樣的角色定位與信念?」

  2. 同行見證分享:在小組或講台上分享你作為領袖的掙扎與轉化歷程,讓信徒學會同行與分辨

  3. 設立新一代實驗空間:邀請青年或次世代領袖試驗一個新事工,明言「不求完美,只求忠心」,鼓勵冒險與創造

  4. 舉辦靈性更新會:讓領袖團隊共讀 Tod Bolsinger 或 Robert Quinn,建立共識與語言。

✝️ 結語:引路者不是專家,而是被神破碎後仍願意前行的人

教會的未來,不只是新堂、新人、新事工。教會的未來,是看見領袖們願意謙卑,從「守住」走向「帶領」。

若我們只懂守門,我們會活在懼怕裡;若我們學會引領,我們會帶領群體走進神的恩典之地。

願你我,成為這樣的引路者。

🍁 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現場補白【3/12】

在加拿大,許多中文教會的領袖群體已年屆六、七十,仍忠心事奉。但面對文化急速變遷、青年人流失、語言鴻溝,他們內心常有一種無聲的焦慮與無力感。

不少堂會因著「不出事」的文化,不敢轉型、不敢釋權、不敢放手,一切小心翼翼。青年人則在一旁感到「無用武之地」、難以投入決策或事奉。

這一代的教會轉化,不是再靠某個牧者,而是要有一群願意「由守門變為引路」的領袖。不是要放棄責任,而是要相信,神會在領袖的放手中,興起下一代的僕人。

Antony傳道



📚 註腳資料

  1. 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Christian Leadership in Uncharted Territory, IVP Books, 2015, p. 37 
  2. Robert E. Quinn, Deep Change: Discovering the Leader Within, Jossey-Bass, 1996, pp. 3–4, 11 
  3. Brené Brown,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Gotham Books, 2012, pp. 185–187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