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不再模仿:找回神給我們教會的名字
-
當我們看清自己真實所處的位置後,下一步,便是聆聽神給我們的獨特召命與名字。
🔍 為什麼我們愈努力做事工,卻愈覺得失去方向?
在這個資訊與教材氾濫的時代,我們太容易模仿:看到某教會成功,我們便抄其活動;看到別人推出門訓系列,我們立刻開課。
但不知你有否發現——這些「跟著做」的努力,最後可能只換來一聲嘆息:「唔知為乜咁做…」
事工本身不是錯,但若沒有先問清楚「我們是誰?神為何在這裡設立我們?」那麼一切努力,最終只會讓人疲憊迷失。
教會更新的第二步,是停下來誠實問:
「神在這城、這時代,為何設立我們這間教會?我們要回應的是什麼召命?」
一、異象不是口號,而是我們的名字¹
Will Mancini 在《Church Unique》中提醒我們:異象不是創作出來的標語,而是辨識出來的身份¹。每間教會都是神的作品,不是複製品;每間教會的召命,都獨一無二,不可仿造。
Mancini 提出的「異象框架 Vision Frame」,協助教會辨識出四個關鍵面向:
-
使命(Mission):我們被呼召成為怎樣的群體?
-
價值(Values):我們的信念與文化氣質是什麼?
-
策略(Strategy):我們要如何前行?
-
衡量(Measures):我們怎樣知道仍然走在正路上?
問題不在於這些架構,而是我們太容易「照搬現成」,卻從未問過神:「主啊,我們是誰?」
若異象不來自神給我們的名字與生命旅程,它終將變得虛空而無力。
二、召命不是會議室製作,而是從歷史中辨認²
Tod Bolsinger 在《Canoeing the Mountains》中指出,教會的呼召從來不是企劃會議的產物,而是從神帶領教會經歷風雨的故事中慢慢長出來的²。
召命,不是設計,而是辨識出來的;
不是創造,而是一趟發現的旅程;
不是理論,而是流過我們生命的軌跡。
請誠實地問:
-
哪些人,在我們當中找到歸屬感?
-
哪些處境,讓我們曾受傷、被醫治,使我們現在有話要說?
-
哪些季節,我們特別敏銳、特別同理、特別被神使用?
這些都不是偶然,它們是神放在教會歷史的種子,正等待我們以群體的方式命名與回應。
📌 建議:召開一場「教會故事之夜」,請不同世代的弟兄姊妹分享「神在我們教會的哪一刻,讓你深深感動?」從這些片段中整理出神在教會畫下的彩筆。
三、語言要落地,異象才會入心³
很多教會徒有異象句子,但主日講完、貼上網站,沒人記得。
為什麼?因為沒有靈魂的異象只是資料或架構,它必須被賦予生氣、故事與見證,才會轉化人心。
Brené Brown 說:「人們不會記得你說了什麼,但他們永遠記得你讓他們感受到什麼。」³
異象若只是寫得漂亮、講得感動,卻無法內化於言行與群體生命,就難以真正落地。
你可以這樣做:
-
故事化:分享異象如何與信徒生命相關,如在一次關顧、一段陪伴中活現出來。
-
角色化:讓弟兄姊妹看見「我可以怎樣參與其中」。
-
語氣化:讓異象成為教會群體的常用語,而非週報口號。
📌 建議:試著用三句話形容你們教會的「語言」,然後問:「這語言是我們想成為的樣子嗎?」
四、我們不是要變得像別人,而是活出神給我們的模樣
不必羨慕那些成長迅速、事工強大的教會。神不是要求我們「成功」,而是邀請我們「忠心」。
每間教會的名字,都藏在祂的心意中——你經歷過的困難、承擔過的痛點、所聚集的人群、所講出的信息——這些不是偶然,而是召命的根基。
我們不是沒有異象,只是我們未曾一起停下來,誠實傾聽。
與其一直問「我們可以抄什麼?學什麼?借什麼?」
不如問:「我們身處這裡,神要做甚麼?我們作為教會,有什麼特別的回應?」
這,就是我們的名字。
✅ 實踐建議:讓教會的名字浮現出來
-
寫一封信給教會:用牧者的語氣,寫下「我看見神對我們的心意」,可放入週報或講壇分享。
-
召命辨識聚會:邀請不同背景的會友分享「我為何留下來?我們的教會有什麼值得我珍惜的?」
-
異象語言練習:請領袖們不看任何資料,自由寫下「我們教會的氣質是什麼」,進行整合與祈禱。
-
建立異象語調:在每次講道、禱告、服事後,回顧:「我們說話的語氣,是吻合我們召命的嗎?」
✝️ 結語:召命是神給我們的名字,不是別人給的稱號
我們的教會,不是第二個「某某堂」,也不是一個「失敗版本的事工模式」。
我們是一間有故事、有文化、有召命的教會。
神不會錯放任何一群人,也不會忘記祂親自命名的每一間教會。
願我們找回那個名字——然後用餘生,忠心地去活出那名字的重量與美麗。
🍁 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現場補白【2/12】
在加拿大,有不少華人教會仍使用第一代移民建立時的事工架構與語言習慣。但信徒的組成早已改變——有些是新來的移民,有些是西方土生的第二代。
語言可以翻譯,但屬靈語境卻無法複製。
於是,我們開始模仿北美大型教會的策略:英文聚會、影像營銷、課程編排、讚美操、線上平台……這些外形豐富了,靈魂卻可能變得模糊。
我們不反對策略,我們反對「不辨識自己」。
若教會的異象只是將別人的成功模型重覆一次,忘記了自己曾走過的苦與恩,我們怎能期待下一代真心投入?
神要我們忠心於自己的名字,不是活成別人的影子。
Antony傳道
P.S :我直到現在,還記得母會的口號,這已然入骨入血:
「生命頌,歡迎你,耶穌愛你」、「委身你成功」、「天國尊榮文化」
這是否成功?其實都幾成功!
📚 註腳資料
-
Will Mancini, Church Unique: How Missional Leaders Cast Vision, Capture Culture, and Create Movement, Jossey-Bass, 2008, pp. xxiv–xxv, 113–117
-
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Christian Leadership in Uncharted Territory, IVP Books, 2015, pp. 45–49
-
Brené Brown,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Gotham Books, 2012, p. 73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