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篇|從聽講章到活在道中:更深的分辨與實踐
- 幫助信徒理解講章背後的屬靈結構與釋經脈絡
(讀者們,這系列一共八篇(序言+六章+延伸篇),請從這系列的「序」看起☺️)
一、你已不一樣了,但你還可以聽道聽得更深
走完這幾篇文章的旅程,你或許已不再只是「聽講章」,而是開始學會「用心回應神的話」。你會問:「這篇信息的焦點是什麼?神今日向我說什麼?」這樣的覺察,正是屬靈成長的開始。
但還有一些信徒會問:
「點解有時我覺得講章好亂,邏輯跟唔上?」
「點解我覺得經文只係當裝飾,好似唔係重點?」
「點樣知道,呢篇道係真係出於神、合乎聖經?」
這些問題值得問,因為它們不是批判,而是誠實。下一步,是學習分辨:講章背後,其實有不同的邏輯與屬靈路線。
二、原來講章也有不同「邏輯線」?
你可能未察覺,講章其實唔只係「講好幾點」,它背後有結構。有些講章是先開宗明義,有些則像陪你發現亮光。
類型 | 說明 | 聽道感覺 | 特點 |
演繹式 | 先講出主題句,再用例證或段落支持 | 清楚、直接 | 較適合初信者、線性思維 |
歸納式 | 由細節中帶出主題句,像陪你發現亮光 | 有探索感,較慢熱 | 較適合經驗信徒、願深入觀察者 |
三、一條從經文到生命的屬靈之路
羅賓森整本書其實都在教導一件事:
你未必要成為講章設計專家,但你可以學會以下四步法來察驗一篇講章:
步驟 | 講員在做什麼? | 你可以問自己什麼? |
觀察 | 講員有冇交代經文的背景、上下文? | 「講員講得出經文的主脈絡嗎?」 |
詮釋 | 講員點樣解釋經文?有冇抽出一個主旨? | 「我聽得出一個神學或屬靈中心嗎?」 |
結構 | 講員有冇清楚分段?有冇幫助我跟得上? | 「講員係咪層層推進,而唔係跳嚟跳去?」 |
應用 | 講員最後帶我去哪裡?我應該點樣實踐? | 「神今日透過呢篇道叫我悔改/相信/行動乜嘢?」 |
這不是純粹分析,而是一種靈修操練。每次有意識地這樣聽道,你就不只是聽見,而是被道改變。
四、不同文體,要用不同方式聽
聖經不是一本單一風格的書,它有敘事、詩歌、書信……
如果我們用錯方式聽,可能會錯解神的心意。以下是三種最常見文體的聽道提醒:
文體 | 應該留意 | 不宜陷入 |
敘事文(如創世記、列王紀) | 神怎樣在故事中顯明自己 | 變成道德教材,只學角色榜樣 |
詩歌體(如詩篇) | 情感語言、比喻圖像、禱告性 | 分析過多、失去敬拜與感動 |
書信(如羅馬書) | 論證結構、連接詞、命令句 | 斷章取義,忽略整體論述脈絡 |
你不一定要成為釋經專家,但可以學會問:
-
「神想藉呢段經文講乜嘢?」
-
「我喺邊個角色中睇見自己?」
「這段詩篇/書信/故事,顯出神的邊一面?」
你可以每週講道後,靜靜用這個表格幫自己整理一下屬靈反思:
步驟 | 聽道時反思問題 |
觀察 | 佢講得清楚經文內容與脈絡嗎?還是跳得好散? |
詮釋 | 我聽得出一個主題句或中心思想嗎? |
結構 | 三點是否環環緊扣?每段是否支持主旨? |
應用 | 有無具體回應的方向?我今日應該點行出嚟? |
📝 每週可在講道後筆記旁記下幾句反思,日積月累,你將不是一個聽者,而是一個門徒的培育過程。
六、最後提醒:不是挑剔,而是成熟
很多人會擔心,學懂這些東西後,會不會變得「挑剔」、「批評」講員?
但事實剛好相反:真正屬靈的分辨,不是用來批判講員,而是用來更謙卑地聆聽神的話。
因為你明白,神可以用軟弱的人講出堅強的道,祂也可以用一句平凡的話改變你整個人生。
願你成為那種聽得出神聲音的人:
不是因為你聰明,而是因為你渴慕;
不是因為你分析,而是因為你順服;
不是因為你滿意講章,而是你願意回應主的邀請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