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5月9日星期五

《打開內在的眼睛:從假我中醒來,活出被愛的生命》- 覺醒篇01

〈誰是真正的我?〉從面具到真我

「門徒訓練與靈命塑造」的起點——不是行動,而是身份。
幫助信徒辨識「假我」的形成與影響,回歸在神眼中那位真實、被愛與被召的「真我」。


一、當我們說「我是基督徒」,我們是誰?

很多信徒一提到「我是誰」,便自然列出身份與事工:「我是媽媽/學生/敬拜隊成員」「我帶查經/參加門訓課程」。但當我進一步問:「撇除這些角色與職責後,你是誰?」許多人的反應是沉默,甚至不懂反應。

因為我們不習慣面對那個沒有外在光環的自己。教會訓練我們服事、敬虔、做見證,但往往沒有教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 Being,如何處理內在羞恥、恐懼與比較心,如何在神面前誠實地說:「我其實唔知道、我其實唔知道我是誰。」

這樣的陌生感,其實正是靈命更新的入口。就如 Benner 所說:「我們不能成長,若不知道自己從哪裡出發。」[1]

二、假我是為了生存而生,但會使我們窒息

什麼是假我?

David G. Benner 解釋:「假我,是我們用來應付世界、尋求控制與肯定而建構出來的身份。」[2]

它並非純粹虛假,而是一種「失去神眼光」的我。這個我,靠表現、靠控制、靠他人評價來維持安全感與價值感。

假我會這樣說:

  • 「我做得好,神才喜悅我」

  • 「我失敗了,我就唔值得被神用」

  • 「如果我情緒多,人會覺得我唔屬靈」

這些聲音很容易被誤認為屬靈標準。事實上,它們來自文化、原生家庭、甚至某些教會語言中未經釐清的結果或自然反應。

Thomas Merton 說得更深:「我們以為是信仰,其實只是我們的社會適應力在發揮作用。我們給自己穿上宗教的衣裳,卻從未赤裸地站在神面前。」[3]

三、門徒訓練若忽略 Being,只會強化假我

當門徒訓練只強調行動(Doing)——如事奉查經技巧、講道能力、組長管理——卻不處理身份(Being),它很容易落入一種「操練驅動力,但心靈枯竭」的現象:

  • 聚會多,但靈裡空洞

  • 忠心事奉,卻感內在枯乾

  • 遇困難時強迫自己剛強,而非在主前傾訴

Benner 指出:「靈命的破裂,往往不是從信仰知識不足開始,而是從不知道自己是誰開始。」[4]

當你未曾經歷(而非知道)你本已被愛、被肯定,你所有的行動都只是為了證明「它」,而不是為了回應這份愛。

四、真我是什麼?那不是一個「最好版本」的我

我們有時以為「真我」=「成熟版自己」——不發脾氣、有屬靈紀律、充滿恩慈。其實不是。

真我是那個在神面前無須掩飾、無須表現的我。

它不是更好的我,而是更真實的我——包括我的傷口、掙扎、夢想與恐懼,我的全部、我的所有。

James Martin 在《Becoming Who You Are》中說:「成為真我,不是變成另一個人,而是成為神原初所夢想的我。」[5]

這種 Being,不是靜態,而是一種與神共處、誠實活著、從愛出發的存在狀態。

五、假我與文化:有些你從未懷疑過的信念,其實一直在綑綁你

以下這些句子,是否你曾經深信不疑?

  • 「失敗就是羞恥」

  • 「我有呢個身份,我既表現要合乎呢個角色」

  • 「我唔表現出色,人唔會聽我」

  • 「祈禱要有果效,唔可以有懷疑」

  • 「教會領袖唔可以情緒化」

  • 「我做得唔夠好,神一定唔鍾意我」

這些話語,不一定來自聖經,但可能是你的家人、文化、教會傳遞給你的「框架」。

它們沒有經過釐清與拆解,就成為你默默遵守的信念,塑造你怎樣看神、看自己、看別人。

Benner 說:「最大的靈命敵人,不是惡行,而是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假設。」[6]

六、耶穌怎樣看我?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

這句話,是耶穌未開始任何事工前,父神對祂說的。沒有行動成果,沒有事奉紀錄。只有 Being。這是我們每一個門徒的起點。

靈命更新,不是叫你更努力、更多、更好,而是邀請你回家。不是「你做得夠,才配被肯定」,而是「你早已被肯定,現在可以自由去行動」。

七、Being 的操練:在神面前活出真我

1. 真我聲音日記

每天寫下一句神對你說的身份肯定語,例如:「我在你軟弱中仍然喜悅你。」

2. 假我語言覺察表

當你在小組、服事中聽見自己說:「唔可以失敗」、「我唔夠屬靈」,問:「這句話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恐懼?」

3. 默觀式禱告

每天10分鐘靜默,重複禱告:「主,我想知道我在你眼中的樣子。」靜靜地等候,不急於回應。

八、Doing 的門訓操練:從真我出發而非假我努力

1. 停止一件「為證明而做」的宗教活動

如過度預備、重複承擔、硬著頭皮帶領,停止一週,並觀察你的內心反應。

2. 與組員分享一次「真實但不完美的我」

讓小組成為「分享脆弱」而非「競爭屬靈」的空間。

3. 在服事前,默禱這句話:

「我今日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服事,而是為了回應那位已經肯定我的主。」

九、結語:門徒之路的第一步,不是變得更好,而是重尋更真實的自己

你不是你所做的、所表現的、所擁有的。你是神所愛的孩子。祂創造你、呼召你、正在塑造你。

你可以說:「我還在掙扎」,神不會退後。你可以說:「我唔知道我係邊個」,祂會對你說:「你在我裡面,從來冇失去過身份。」

Benner 最後這句話成為這一篇的總結與呼喚:

你真正的自己,不是你建立的樣子,而是你在神裡面早已是的樣子。」[7]

Antony傳道
#以上分享,有部分是理論,更大部分是本人牧養所經驗的。
#未經思索與察驗的那個我,對別人評價的反應頗大。要進入並嘗試歸正這個「我」,若非本人同意,任何外力觸碰都將換來意想不到的反彈。
#先邀請有成長心志的信徒進入門訓系統,以群體的察驗,而非一人的回應,將給予當事人更大的原因去面對那個眾人階見,自己忽略了的那個「假我」。


📚 註腳

[1]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1–2, pp.11–33.

[2] Ibid., Ch.4, pp.66–70.

[3]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Ch.6, pp.32–35.

[4] Benner, Ch.6, pp.90–100.

[5] James Martin, Becoming Who You Are, pp.17–22.

[6] Benner, Epilogue, pp.101–106.

[7] Ibid.


1 則留言 :

  1. 看完此文以后想起"真我的风采"里面的歌词:潮流下我獨行,祇知我仍然是我存在,
    仍然用信換情用誠換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