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5月10日星期六

《打開內在的眼睛:從假我中醒來,活出被愛的生命》- 覺醒篇02

〈你看見了嗎?〉視野如何受信念限制

門徒生命的盲點往往不是「信心不足」,而是「看不見真相」──信念如同眼鏡,深深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他人與神。本文從靈命塑造與門徒訓練雙重視角出發,協助信徒辨識這些遮蔽視野的內在觀念,打開屬靈的眼睛。

 

一、我們的問題,未必是「不信」,而是「看不見」

許多信徒在門訓旅程中似乎無法突破瓶頸,明明有聖經知識、也參與事奉,但對人的態度封閉、對神的回應僵化。這不是意志軟弱,而是「視野被內在信念遮蔽」

我從十多年的牧養經驗中發現:「某些內在觀念會屏閉我們的視野,限制學習,也限制對別人說話的聆聽。」

正如Benner所說:「信念不只是我們所想的,它們塑造了我們看待一切的方式。」[1]

靈命的起點不是行動(Doing),而是覺察(Seeing)

二、你活在什麼樣的「濾鏡」下?

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都受到成長背景、文化語言、宗教經驗與家庭模式影響。這些影響內化成一種「視角」,我們以為理所當然,卻往往將它視為絕對真理。

常見的濾鏡包括:

  • 「我錯=我無價值」 → 抗拒學習、難以悔改

  • 「我被挑戰=對方針對我」 → 無法聆聽與溝通

  • 「我信得過神,所以不應該有情緒」 → 情感壓抑

  • 「我的解經是對的」 → 排他與論斷的屬靈驕傲

這些濾鏡不會自動消失,反而會在信仰生命中「披上屬靈的語言」,使人更難看見自己。

Nouwen提醒:「我們常不自覺地為自己的傷痕建構神學解釋,但那往往不是神的真理,而是我們的自我防衛。」[2]

三、門徒訓練要幫助人「看見」,而不只是「教懂」

靈命導引的第一步不是糾正行為,而是拆解濾鏡。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24章中,同行兩位門徒,直到擘餅那刻,他們才「眼睛明亮,認出祂來」。

真正的看見,不是認知之見,而是信念更新之見。

Benner指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覺察,是靈命轉化的起點。」[3]

Merton則強調:「轉化不來自學習更多,而來自願意放下我們以為我們知道的一切。」[4]

四、視野封閉的信徒常見四種狀態

1. 對錯迷思化為身分戰爭

錯了就會失去尊嚴 → 防衛強烈、無法承認錯誤

2. 完美與成就為生存根基

做得好才配被接納 → 靈命疲乏、隱藏失敗

3. 單一解釋壟斷神學詮釋

我的角度=正確詮釋 → 排斥他人、不願學習

4. 安全圈與同溫層加深盲點

大家都認同我 → 無法容納張力與差異

這些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視野問題,是Being層面未被轉化,Doing自然找不到出路。

五、靈命操練(Being):從濾鏡到覺察

1. 信念回顧練習:

寫下五句你從小就相信的句子(例:「努力先有價值」、「感性會令人軟弱」),再問:這是從神而來嗎?

2. 默觀式閱讀:

例如用太6:22–23默想:「你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靜問主:「我看不清的是什麼?」

3. 「聽自己說話」操練:

回顧你今天的語氣與用詞,有沒有反映某種定型信念?如「佢哋都係唔會明」、「點講都冇用」、「江山易改品性難移,人係唔會變」。

六、門訓操練(Doing):讓對話打開視野

1. 三角視角對話法

遇到不認同的說法時,強迫自己試著提出三個可能「對方其實有理」的出發點。

2. 盲點日記分享

小組中每週分享一次「我本來睇唔到,但神讓我看見了的事」──不以答案為導向,而以更新為標記。

3. 文化信念辨識作業

每人寫下一句「家人、文化、教會常講」但你懷疑是否真理的話語,帶到小組中辨識與討論。

七、結語:門徒之路,不是一路標準、正確的路,而是一路更新

我們不需要馬上知道所有真理,但我們必須開始願意拆下眼鏡

真正的門徒訓練,是幫助信徒說出這句話:「主啊,我想看見。」(可10:51)

而靈命塑造的起點,就是承認:「我過去一直戴住眼鏡,但以為那是真相。

Benner提醒:「更新不是改變外在行動,而是看見我們從哪裡出發。」[5]

Merton更直接說:「轉化的奇蹟,就是當我們終於能安靜地說:原來我一直睇錯了。」[6]

當神打開我們的眼睛,我們才開始真正的信仰旅程。

Antony傳道 

📚 註腳

[1]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3, pp. 45–55.

[2] Henri J. M. Nouwen, Spiritual Direction, Ch.1–2, pp. 17–33.

[3] Benner, Epilogue, pp. 101–106.

[4]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Ch.18, pp. 120–124.

[5]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3, p. 54.

[6] Merton, Ch.5, p. 30.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