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四章|在曠野中重寫以色列的故事
「於是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馬太福音 4:1)
詩歌默想:《願祢國度降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QmE9psO71g
一、曠野,不是失敗的場景,而是新故事的起點
耶穌受洗後被聖靈帶領到曠野,這不是偶然,也不是失敗,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這段經歷讓我們想起昔日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四十年漂流的故事。他們曾經經歷神的供應,也多次在試探中失敗。
耶穌如今在曠野中禁食四十天,正是重新走過那段歷史。但祂不像昔日的以色列人那樣跌倒,而是選擇信靠、順服和忍耐。祂在曠野裡,為神的子民打開一條新的路,活出一個新的回應【1】。
二、耶穌的回應,是對律法真正的實踐
魔鬼三次試探耶穌,每一次耶穌都用聖經的話作回應,特別是重申申命記(申命記 8:3、6:16、6:13)內容。這不是單單記得與背頌一些經文,而是祂的生命真實地活出這些教導。
第一次試探,是叫祂將石頭變餅;
第二次試探,是挑戰祂跳下聖殿去證明神的保護;
第三次試探,是引誘祂敬拜魔鬼換取世上的榮耀。
耶穌每次都回到神的話語,拒絕了這些看似容易的出路,選擇依靠神、敬畏神、單單事奉神。祂所做的,是昔日以色列人無法完成的。如今,耶穌在曠野中重新寫下這段歷史,成為真正順服與信靠的榜樣【2】。
三、耶穌不只是像摩西,更是超越摩西
摩西曾在西乃山禁食四十天,領受律法(出埃及記 34:28),耶穌則在曠野中禁食四十天,活出律法的精義。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但未能進入應許之地;耶穌卻帶領新以色列人走向神的國度。祂既是先知,是神子民的代表,也是那位重新詮釋律法、並活出律法精神的主【3】。
四、試探,是關於權力、身份與方向的抉擇
曠野中的三個試探,表面看來各不相同,其實都在問一類核心問題:
你會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權柄?
又憑甚麼來確定你的身份?
- 第一個試探,是在飢餓中叫祂將石頭變成餅;
- 第二個試探,是要祂從聖殿跳下,證明神會保護祂;
- 第三個試探,則是引誘祂敬拜魔鬼,以換取萬國的榮耀。
這些看似無害的邀請,其實都在挑戰祂的呼召與方向。耶穌可以選擇炫耀自己的神性,也可以選擇即時收割果效。但祂沒有這樣做。祂沒有用權能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反而在安靜中選擇信靠父神。祂知道,真正的身份,是出於「你是我所愛的兒子」的聲音,而不是外在的表現。祂的選擇不是退縮,而是堅持另一種能力的展現──一種不靠掌控、不走捷徑、不討好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十字架上達到最高峰,也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可被跟隨的榜樣。
五、曠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過的地方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生命旅程。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站在試探的邊緣:
- 為了生活而在信仰立場中妥協;
- 為了證明自己而衝動行事;
- 為了避開痛苦而選擇明知是錯的方向。
但曠野不是絕望的記號,而是重新選擇的機會。
耶穌已經走過那條路,祂也會在我們人生的曠野中陪伴我們,幫助我們重新選擇敬拜與信靠。
我們真正的身份,不是來自成績或他人的認同,而是來自神的聲音: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 3:17)
默想與禱告:
主啊,祢曾經在曠野中忍受飢餓與試探,為的是要活出一個順服與信靠的生命。今天我也面對著試探、壓力與抉擇,求祢幫助我記得,真正的身份來自祢的喜悅,而非人的標準。願我學效祢,在曠野中也選擇敬拜祢,走上信實之路。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Antony傳道
參考資料:
【1】Richard B. Hays, Echoes of Scripture in the Gospels (Waco: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6), pp. 117–119.
【2】N. T. Wright, 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6), pp. 387–390.
【3】Craig S. Keener, A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pp. 150–155.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