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6月18日星期三

《在馬太筆下遇見耶穌》 第五章-八福四福|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當義不再只是對錯,而是貼近基督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當義不再只是對錯,而是貼近基督

馬太福音 5: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詩歌默想|更深之處

一、靈魂最深的呼喊:飢渴

八福的第四福,是賜給那些「飢渴慕義」的人。這並不是在描述那些已經活得完美無瑕的人,而是指那些靈裡仍覺不足,仍渴望更貼近上主心意的生命。
「義」(希臘文:δικαιοσύνη)在聖經中不僅指道德上的正直,更是一種與神對齊的關係──在行為上尋求公義、在判斷上實踐正道、在生活中活出合神心意的樣式。
這種飢渴,不是出於恐懼或表現主義的壓力,而是來自一種愛的驅動:如詩人所說,「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地思想。」(詩篇119:97)這是從靈裡深處湧出的渴望。

二、信仰,不只是對錯的答

不少信徒誤以為「信仰」就是一套關於對與錯的道德標準。然而,聖經所啟示的「義」遠不止於此。真正的信仰,並非只是要活得「正確」,而是渴望活得貼近耶穌
現代人容易以邏輯思維來處理信仰問題,總想要找出每一條規則的答案、釐清所有神學的分歧。但靈命的成長不單是知識的增長,而是一種從心靈湧出的問題:「我如何能更像耶穌?」
我們需要反問: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宗教道德上的正確觀,還是一種更像基督的生命狀態?兩者雖相似,但其實方向迥異。一個是追求自我完成,一個是願意讓基督來塑造。前者更像福音書中的法利賽人,雖然表現敬虔,內心卻因與人經常比較誰更為義,致使對人漸漸失卻了愛。

三、這份渴望,其實是聖靈的邀

那種靈裡的「執著」與「不滿足感」,若真誠面對,其實可能正是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的證據。當一個人渴望明白神的心、渴望活出真實信仰,他的靈就會不斷被聖靈提醒、挑旺。
耶穌的應許是:「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得飽足」(希臘文:χορτασθήσονται),是被動語態,表示「被餵飽」、「被神所充滿」。不是自己爭取的滿足,而是神主動的賞賜與滋養。
神不是等我們變得完美才施恩,而是在我們飢渴時,就親自以真理和愛充滿我們的內心。

四、不是自己得著義,而是神使我飽足

真正的福氣,不在於我們「得著了義」,而在於我們「渴望成義」。
不是成為一個義人而自誇,而是每日清楚知道:「我仍在路上,仍需恩典,仍深渴慕更像基督。」
這樣的飢渴,是靈命成長最美的動力。因為那不是靠行為得來的義,而是從神而來、按時賜下的飽足。

五、信仰的深處:從對錯到更像基督

信仰最深的呼喚,不是要我們「做對」,而是「像祂」。

我一直性格執著,特別在面對關乎信仰與生命的問題時,總愛尋根問底、深入思考。對於信仰的疑惑,我會翻書、查經、請教牧者與神學老師;對個人成長與靈命醫治,也投入了多年光陰沉澱、學習與反省。不是因為我一定要贏得討論,而是因為我渴望明白神的心,活出更貼近祂的生命。

不少人曾說:「Antony,唔好諗得咁複雜,祈禱交俾神就得啦。」但我心底總相信,尋問與交託並不衝突──深究,是因為我相信這信仰是真的;交託,是因為我承認自己的有限。

多年來,我最常反思的一個問題是:我們所信的,是一種講求道德對錯的宗教,還是一種引領人貼近耶穌的信仰?兩者看似相近,卻決定了我們活出的方向與果效。宗教活出來的生命,常常戰戰兢兢,怕得罪律法的標準;但貼近基督的信仰,是自由地活出祂所賜的生命──即使有軟弱、犯錯,仍知如何回轉,並深信祂的恩典總是夠用。

如今,我不再單單為尋求答案而焦急,而是更願意安息在祂的同在中,讓神自己的義來餵養我,使我每一天活得更像主、更自由真實地走在祂心意裡。一切也始於當年祂放在我心中,對祂愛與真理的饑渴。那不是人的發起,而是聖靈的邀請。祂讓我渴──是為要親自使我飽足。

默想與回

你最近一次為神的事心裡發出渴望,是何時?
你是否仍在意識中追求「正確」,卻漸漸失去「親近」耶穌的熱情?
今天,是否願意向主再說一次:「主啊,我渴了──求你親自充滿我」?

結語禱文|主啊,我渴了

主啊,

我不求自己成為完人,

但求你將那靈裡的飢渴不息放在我心中。

讓我渴望你的真理,勝過渴望人的掌聲;

讓我追求你的心意,勝過追求世界的安逸。

我曾經在對錯裡糾結,

如今願在你裡面安息。

我願意承認:我渴了。

求你親自來充滿我、醫治我、更新我,

直到我的心滿足於你。

奉主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