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呼召我們往下走:
向下的門徒文化與現代性反思
✍ 作者:李耀熙傳道
一、當門徒文化也被工業精神滲透
「要影響更多人」、「要帶出結果」、「要做個有影響力的門徒」——這些說法在今日教會中幾乎成為理所當然的口號。但若我們仔細檢視,這些語言所依附的,可能早已不是福音的邏輯,而是工業時代的產能觀。
現代性以進步為名,將人帶向效率、速度、擴張的三重軌道。門徒訓練若不警醒,很容易也走進這套邏輯:以「結果」證明「忠心」,以「影響力」評估「門徒質素」。甚至在教牧領袖中,也出現一種焦慮:若無法見到群體成長、果效浮現,是否代表我們「失職」?
但主耶穌從未用這樣的標準來召我們。祂沒有說「你們要去使人成效指數提升」,而是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這是關係的語言,是跟隨的邀請,而不是產出的指令。門徒訓練從來不是用來建立組織版圖,而是承載生命同行的張力。
二、盧雲的呼聲:向下的移動,是門徒之道
在《向下的移動》一書中,亨利·盧雲(Henri Nouwen)提出一個深刻挑戰當代信徒的觀點:真正屬靈的門徒之路,不是「往上爬」,而是「向下走」。[1]
“The descending way of Jesus is the way toward the poor, the suffering, the marginal, the prisoners, the refugees, the lonely, the hungry, the dying.”(p.37)
主的腳踪不是一條通往榮耀與影響力的電梯,而是一條降卑與服事的羊腸小徑。祂選擇不在聖殿長坐講學,而是走進被棄的角落。祂不建立一個高效的事工網絡,而是陪伴幾位門徒慢慢成長。祂不是召我們爭取位置,而是邀我們背起十字架。
當代門徒文化若未將這種「向下的福音邏輯」納入核心,將難以對抗工業邏輯的操控——那種「快速複製」、「數量擴張」、「模組推進」的思維,最終會扭曲跟隨主的本質。
三、現代文化的「上升誘惑」
盧雲總結了三個當代信徒面對的上升誘惑,正正顯明工業文化如何滲透信仰生活:
有用的誘惑(To be relevant):要證明自己有價值。
掌控的誘惑(To be powerful):要證明自己有影響力。
受歡迎的誘惑(To be spectacular):要證明自己被認同。[2]
在這三大誘惑背後,實則是一種「以我為中心」的驅動。我們期望門徒訓練令我們更成功、更有話語權、更受肯定,卻忽略了耶穌自己在曠野所拒絕的,就是這三項魔鬼的試探(參太4:1–11)。
這三種現代偶像,也常藏身於事奉語言中:
「我們需要更多人才」背後是對產能的渴望;
「我們需要吸引年輕人」背後是對被認同的焦慮;
「我們要有明確目標」背後是對可控性的執著。
四、門徒文化的重整:從向上表現轉向向下忠心
我們必須勇敢地重整門徒文化的方向,從追求表現、效率與成果,轉向追求忠誠、關係與同在。這不是要我們消極或拒絕成長,而是提醒我們:信仰的根本不是做成什麼,而是我們正在成為怎樣的人。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轉化門徒語言與架構:
從評核轉向陪伴:門徒生命不以里程碑評分,而以彼此陪伴的深度為準。
從果效轉向忠誠:重視那份「雖然沒有果子,仍舊仰望」的敬虔(參哈3:17-18)。
從競爭轉向合一:不再比較誰屬靈、誰影響力大,而是彼此成全。
從程序轉向節奏:少一些事工表,多一些聆聽與節奏感。
這樣的門徒文化,不會立即「見效」,但會深耕生命的根系,結出長存的果子。這種慢、深、內聚的門徒塑造,正是對抗快、淺、擴張的工業邏輯的逆行呼聲。
五、教會群體中的向下實踐
要將這種向下的門徒文化落實在教會中,需透過具體的群體操練來實現:
生命故事分享會:不是成功見證,而是失敗與軟弱中的神恩回顧,讓門徒學會以真誠而非包裝為榮。
靈修陪伴小組:不以完成讀經進度為標準,而是互相問:「你最近有否感到主與你同在?」
角色互換的服事安排:鼓勵平時講道的也去設椅子,招待的也可上台帶領禱告,打破層級結構。
「低調事奉」的覺醒:不張揚每項事工成果,只單純為神而做,無需公告。
重讀耶穌向下的經文:如腓立比書2章、馬太福音25章、小先知書中的邊緣聲音等,作為查經主軸,重新塑造神國眼光。
這些操練不是為了另起一套新制度,而是讓教會重新習慣「向下的節奏」,習慣安靜、不張揚、深度陪伴與無名忠心。
六、結語:讓我們走回耶穌的路
弟兄姊妹,若我們真渴望門徒更新,那更新不會來自更精彩的課程、更有效率的事奉、更吸引人的事工平台,而是來自這個選擇:
你是否願意放下,並走回主所走的「向下之路」?
那條路,也許不光鮮、不顯赫,但卻是真正有同在的地方。那是一條通往客西馬尼園、通往加略山,也通往空墳墓的信心旅程。
因為主說:「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10:44)——這不是策略,而是召命。
願我們不再以工業的眼光塑造門徒,不再以績效衡量成長,不再以擴張為目標,而是學習在隱密中走耶穌的道路——向下、向內、向主。
延伸閱讀與註腳:
[1] Henri J.M. Nouwen, 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Orbis Books, 2007, p.37.
[2] 同上, p.25–29.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