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6月7日星期六

《拆下信仰的工業外殼:門徒文化的重尋與重構》(第二篇)

信仰變成工具箱:
我們何時開始只追求「有用」的上帝?



 作者:李耀熙傳道

一、當我們的信仰只剩下「有用」

「你覺得信仰對你有咩幫助?」 這是一位年輕信徒在見證分享時的開場白。他分享的確真誠——信主後情緒變穩定、家庭關係改善、職場有了智慧。但分享完後,他卻問:「如果信耶穌冇咩幫助,你哋仲會唔會信?」

這個問題令人沉思。 我們的信仰,幾時開始變成一種工具?一種讓我們「更好」、「更有效」、「更積極」的手段?若耶穌對我的生活冇顯著改善,是否就代表祂唔再值得我信靠?

這種心態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深受現代工業文化與效能導向社會的影響。在這種文化中,我們學會了只珍惜「有產出」、「可計量」、「見成果」的事物,連信仰也難逃這場價值變形。

二、「有用」的上帝:當代信仰的工業傾斜

James K.A. Smith 指出,我們的愛與渴望是被習慣所形塑的。[1] 若我們從小在「目標導向」、「結果衡量」的文化中成長,自然也會將這種模式投射到信仰上。

在這種邏輯下,上帝被視為:

  • 幫我解決問題的神(solution provider)

  • 幫我提升能力的神(life coach)

  • 幫我達到目標的神(spiritual consultant)

我們信祂,不是因祂是誰,而是因祂能做什麼。這不再是信心的關係,而是消費的交易。

馬娃·唐(Marva Dawn)提醒我們:「現代教會最大的危機,不是失去吸引力,而是被馴化為『有用』的社會工具。」[2]

三、聖經中的「無用時刻」

對比這樣的「實用信仰」,聖經卻多次呈現出一種「無用」的靈性現場:

  • 摩西四十年曠野放羊,看似浪費,卻成為召命預備(出3)

  •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試探,沒有工作、沒有講道,卻是聖靈引導的旅程(路4:1)

  • 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只聽祂講道,沒有「服事」,卻被主稱為「選擇了上好的福分」(路10:42)

神的工作往往不在於看得見的產出,而在於人內在的轉化與信靠的深化。祂不急於讓我們「發揮」,祂關心我們是否「依附」。

四、盧雲的提醒:從「成功」到「忠心」

亨利·盧雲在《向下的移動》中指出:「基督徒的召命不是要成功,而是要忠心。」[3]

向下的靈性,意味着我們願意放下「要有用」的焦慮,學習單純地與主同行,即使未必見到即時果效。

「真正的自由,是當你不再被他人對你貢獻的期待所綑綁,也不再被你對自己效能的要求所壓迫。」[4]

這種自由,不是從果效中得來,而是從與神的關係中滋長出來。忠心的門徒,不問「我能為主做多少」,而問「我是否仍愛祂,仍聽祂聲音?」

五、信仰的去工具化操練

要從「有用信仰」走向「關係信仰」,我們需要操練以下習慣,讓靈命重新對焦於「與神同行」,而非「為神產出」:

  1. 操練靜默與無言禱告:停止用語言證明自己屬靈,學習單純在主面前安坐。

  2. 設立「無任務」的安息時段:讀經、祈禱、敬拜時不設目標,只單純與主共處。

  3. 重視日常而非事工果效:感恩於每日微小的信實,如洗碗、陪伴孩子、行走上班路上的默禱。

  4. 閱讀聖徒的靈修傳記:特別是像勞倫斯弟兄、德蕾莎修女等看似「沒大作為」卻滿有神同在的人。

  5. 在群體中彼此提醒:分享屬靈生命時,不只談做了什麼,而是談「神怎樣與你同在?」

六、結語:上帝不是工具,祂是道路

弟兄姊妹,當我們發現自己只在「需要幫助」時才親近神,或只在「有果效」時才肯服事,讓我們停一停,問一問:

我們信的,是一位「有用的神」?還是一位「願與我同行的神」?

真正的信仰,不在於祂為我做了什麼,而在於我是否仍願意單單因祂是神,就去愛祂、聽祂、跟隨祂。

「主啊,求你不要只作我的幫助,求你成為我的道路。」

延伸閱讀與註腳:

[1] James K.A. Smith, You Are What You Lov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 Brazos Press, 2016.

[2] Marva J. Dawn, Reaching Out without Dumbing Down, Eerdmans, 1995.

[3] Henri J.M. Nouwen, 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Orbis Books, 2007, p.27.

[4] 同上, p.35.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