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6月7日星期六

《拆下信仰的工業外殼:門徒文化的重尋與重構》(第一篇)

準時不等於敬虔:

工業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信仰觀



作者:李耀熙傳道

一、從「準時」這小習慣看起

「準時」——這個在現代社會幾乎被視為美德的詞語,在教會生活中也佔據了極大地位。主日崇拜準時開始,小組查經準時結束,門徒訓練準時打卡;甚至我們評價一個信徒是否「認真」,往往也以他是否準時參與事奉作為標準。但我們是否曾靜心思考:準時,真的屬於聖經的核心價值嗎?

我曾與一位門徒對話,問他:「你覺得準時是否聖經的標準?古代信徒是否以準時來衡量是否敬虔?」他回答說:「應該係吧,準時代表對神的尊重。」我點頭肯定他的誠意,然後引導他想深一層:「但你覺得《聖經》裡面,有冇強調過準時係一種屬靈的指標?古代的人是否真的會以幾點出現、有無遲到,去判斷一個人對神有幾敬虔?」

這番話令他沉默了,然後若有所思地笑了出來。其實,我們都被現代社會的思維塑造得太深,太自然地將「準時」視為敬虔的象徵,卻未曾細問:這是否真的來自聖經,還是來自鐘錶工業與學校鈴聲的教化?我們未必察覺,信仰生活的節奏早已默默讓位給「效率」與「規律」,而不再是聖經中那種「等候神的時候」與「同在的節奏」。

我曾認識一位傳道人,熱心投入牧養與教導,卻不自覺地以工業文化的邏輯來塑造敬拜。他經常在台上苦口婆心地呼籲弟兄姊妹要準時返崇拜,深信這是對神的尊重、對團契的委身——「我們願意準時到場,是表達神配得我們的時間與注意」。但諷刺的是,當信徒真準時到場了,他們卻轉而提出另一套邏輯:「既然我要準時出席,你是否也預備了一篇值得我準時聽的講道?」於是,有人開始評論他的講章「唔夠精彩」、「唔夠緊湊」、「唔惦」。

這位傳道人的初衷無疑是敬虔,但卻無意間引入了一種「宗教服務準時供應、信息必須精彩」的工業革命邏輯,把崇拜變成供應與消費的交易關係。信徒來得準時了,卻更以效率與產出衡量講壇的價值。當教會開始以時間管理與產能表現來評量屬靈生命,信仰就悄悄變質,從與神同行的生命歷程,變成一場績效導向的屬靈表現秀。

二、工業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的信仰感

「準時」這觀念,在歷史上並不普遍。學者 Lewis Mumford 在其經典《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中指出,鐘錶的發展與中世紀修道院的生活有關,但直到工業革命後,它才真正成為社會的共同規範。[1] 為了讓工廠的生產線運作順暢、員工同步投入勞動,時間才被「切割」與「標準化」,成為社會中一種被制度化的權力。

在這種制度邏輯中,人被培養成:

  • 以「效率」定義價值(你是否做得快?)

  • 以「時間掌控」作為尊嚴(你有沒有浪費時間?)

  • 以「生產力」界定身份(你貢獻多少?)

這三種價值,已悄悄滲入我們的信仰文化。例如:

  • 一個準時出席聚會、能快速背誦經文的信徒,容易被認為是「屬靈」的。

  • 一個在祈禱中沉默、默想經文卻無即時分享的人,反被認為「無果效」。

我們的信仰,正在被不自覺地「工業化」。

三、聖經對時間的眼光

聖經中的時間觀,與現代社會的「線性時間」截然不同。經文常以「季節」、「節期」、「等候」來形容神在人生命中工作的節奏。

  • 詩篇1篇說:「他要像一棵樹,按時候結果子。」(詩1:3)不是隨時,而是「按時」——原文中的「kairos」,意指神所命定的時刻。

  • 傳道書3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

在聖經的光照下,時間不是被量度的對象,而是等候神作為的場域;不是用來證明價值,而是用來經歷祂的信實。

耶穌對時間的理解,更是一種屬靈節奏的見證:

  • 拉撒路病重,祂「仍住了兩天」才前往(約11:6);

  • 行神蹟前,祂常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2:4)

在耶穌的生命裡,準時不是目標,同行與順服才是。

四、從效率邏輯回到同在節奏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曾指出,現代人最大的焦慮來自「時間被管理,但生命失控」。這句話用來描述信仰生活,也極為貼切:我們以為把時間「奉獻」給神,就能換來靈命的進步,但神從不按人類的時程表工作。

亨利·盧雲(Henri Nouwen)在《向下的移動》中提醒我們:

“Real and total freedom is only found through downward mobility.”(真正而完全的自由,只能在向下的移動中找到)[2]

「向下」意味放下掌控、放下效率、放下「準時就等於敬虔」的假設。屬靈生命的核心不是時效,而是同在。不是我做了多少,而是我是否與祂同行。

正如 James K.A. Smith 指出:「我們的愛,是由我們的習慣所引導的。」[3] 當我們透過日課、靈修與安息,重塑習慣,我們也正重新對焦我們所愛的對象——不是效率,不是生產,而是神的同在。

五、信仰節奏操練:拆毀時間偶像

在當代門徒訓練中,我們可以嘗試一些重拾屬靈節奏的操練方式:

  1. 無時限的靈修時段:不設鬧鐘,不看時間,只安靜等候神。

  2. 刻意延緩回應操練:收到訊息、邀請,先禱告,不即時回覆,學習不被效率牽引。

  3. 與主同行日誌:不記錄「完成了什麼」,而是紀錄「在哪些時刻我感受到主的臨在」。

  4. 守靜日操練(Sabbath):選擇一天停下所有產能導向的活動,單純與神共處。

馬娃·唐(Marva J. Dawn)指出,安息日的核心,不只是「停止」工作,而是包括四層屬靈操練:停止(Ceasing)、安息(Resting)、擁抱(Embracing)、歡宴(Feasting)。[4] 這些操練幫助我們從生產驅動的身分,轉向被愛與信靠的兒女身份。

  1. 日課經文默想:按靈修書進度默想經文,訓練自己順服神的節奏而非情緒。

  2. 緩慢讀經法(Lectio Divina):不追求閱讀進度,只在一句話中與神相遇。

六、結語:門徒,是慢慢走出來的

弟兄姊妹,讓我們停止問:「我今天完成了甚麼?」而是要留心:「我今天是否與主同行?」

門徒的成長,不在於效率或輸出,而是在於是否願意被神帶進祂的節奏,學習放慢、等候、與主同在。

讓我們不再以「準時」作為敬虔的標記,也不再以「表現」或「感覺」的多寡作為屬靈的指標,而是以「同在」作為信仰的核心。

時間不屬於我,乃屬於神。節奏不是我的選擇,而是祂的邀請。

讓我們學習在這被切割的工業時間裡,重尋屬靈的節奏與靜默的恩典。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賽40:31)

 延伸閱讀與註腳:

[1] Lewis Mumford,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Harcourt, 1934.

[2] Henri J.M. Nouwen, 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Orbis Books, 2007, p.16.

[3] James K.A. Smith, You Are What You Love: The Spiritual Power of Habit, Brazos Press, 2016.

[4] Marva J. Dawn, Keeping the Sabbath Wholly: Ceasing, Resting, Embracing, Feasting, Eerdmans, 1989.

2 則留言 :

  1. 我很认同认识神,亲近神和服事神 不应该与效率和完成任务这些工业文化的观念挂钩,以免读经灵修和服事变成交功课,做完就算。但是我觉得参加聚会的守时是一种契约精神,是建基于聚会的人之间的互信。如何其中一方失信,其他人是会受到影响的。圣经教导我们要诚实不撒谎,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坦诚相对。

    回覆刪除
  2. 謝謝你咁真誠又深刻的分享🙏我都非常同意你講嘅:無論守時定守約,都是一種對神與人的尊重。誠實唔撒謊——呢啲都係信仰核心價值,好重要。

    我自己寫這篇文的出發點,其實唔係想否定守時,而係想輕輕提醒大家:有時我們會唔覺意將一些現代文化(例如效率、產能)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變成「屬靈的標準」。但聖經的時間觀,好多時候其實係講「節奏」同「等候」,而唔係「準時」或「準點」。

    所以,守時當然無問題,我自己都好堅持準時以免影響其他人😅 但我希望大家唔好畀文化的無形期待綁住咗自由——有時放慢、聆聽、等候,其實都係一種屬靈嘅選擇。

    再次多謝你既提醒,願我哋一齊繼續尋求一種更真實、更自由嘅門徒生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