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加拿大,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之中,同時受到來自不同價值體系的影響——加國社會強調自由與包容,香港傳承著東方文化的傳統倫理,中國則有著強烈的集體意識與社會影響,而作為基督徒,我們還承載著天國的屬靈價值。然而,這些價值並非總是相容的,甚至在某些時刻會出現張力,使我們在抉擇中感到掙扎。許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未能真正將天國價值放在首位,而是受制於文化、環境或個人的考量,最終落入與信仰相違的妥協之中。
這種張力並不是現代社會獨有的現象。早在彼得時代,初代教會的信徒已經面對類似的挑戰。彼得前書的對象,是散居於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地區)的基督徒,他們大多來自社會底層,許多甚至是奴隸或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因為信仰拒絕參與羅馬帝國的偶像崇拜,而被社會視為異端,甚至面臨迫害。在這樣的困境下,彼得寫下這封書信,提醒他們:信仰並非單單是個人的選擇,而是一份帶著神聖使命的召命。
彼得在書信中強調:「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2:9)這句話不只是對初代信徒的勉勵,更是對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提醒。我們的身份並非偶然,而是神的揀選;我們不再屬於世界,而是屬於神的國度。這份屬靈身份的更新,必然帶來一個重要的結果——我們要承擔見證神的使命,將這份新的生命展現給世人。
彼得用幾個關鍵的形象來描述基督徒的身份。首先,他稱我們為「被揀選的族類」,這提醒我們,信仰不是個人的努力,而是神的恩典。我們能成為神的子民,完全是出於祂的慈愛與計劃。接著,他提到「君尊的祭司」,這是對舊約時代祭司職分的延續。過去,祭司是唯一能親近神、為百姓代求的人,但如今,所有的信徒都蒙召成為「祭司」,我們不僅能直接來到神面前,還有責任將福音帶給世界。然後,彼得形容我們為「聖潔的國度」,意即我們的生命應該活出分別為聖的價值,不被世俗所同化,而是以神的標準來過每一天。最後,他提醒我們是「屬神的子民」,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是個體,而是與其他信徒共同構成神的群體,在合一中見證祂的榮耀。
然而,這份身份不只是關於「我們是誰」,更關乎「我們要做什麼」。彼得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換言之,身份的更新必然帶來使命的承擔。我們的信仰不該只是內心的認同,而是要透過言語與行動向世界見證神的恩典。我們被從黑暗中呼召出來,不是為了隱藏自己,而是要讓人看見神的光明。
然而,當我們嘗試活出這份使命時,往往會遇到挑戰。在今天的社會,持守信仰的價值觀有時會顯得格格不入,甚至遭到質疑。例如,當我們在職場中堅持誠信,在家庭中以基督的愛去對待家人,在社會上關心弱勢群體,這些行為或許會被人視為「太過理想」或「不切實際」。我們該如何回應這樣的挑戰?彼得的勸勉提醒我們,不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仍要堅持信仰的原則,因為我們真正的身份來自神,而不是這個世界。
在這樣的信仰歷程中,我們不只是單打獨鬥,而是與其他信徒一同並肩作戰。彼得在2:10說:「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憫,現在卻蒙了憐憫。」這句話強調了信徒的群體身份——我們不只是個體,而是彼此相連的肢體。信仰不是獨行俠的旅程,而是與教會一同承擔使命的歷程。我們被稱為「活石」,是神建造的屬靈殿堂的一部分,彼此支撐、共同見證神的榮耀。
這也帶出了教會的重要性。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中,作為一個群體來見證神的光明?黎明山華人浸信會的異象——「積極培育門徒、多文化融合關愛、具影響力事工、跨代敬拜」——正是一種回應。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不只是來到這裡參與崇拜,更要思考如何承擔這個異象,成為神的見證人。
最後,讓我們思想這個問題:我們是否真的活出基督徒的身份?我們是否真心擁抱天國的價值,還是仍在不同文化價值之間搖擺?彼得前書提醒我們,身份的更新帶來使命的共承,我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屬靈身份,更要在生活中展現出這份身份的價值,成為神國的見證人。
願我們不只是「信徒」,更是「門徒」;不只是「群體的一部分」,而是「屬靈軍隊的戰士」,一起為神打那美好的仗,見證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榮耀。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