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不是聽一篇道,是成為一個被道塑造的人》—第五篇

第五章|不是聽得舒服,而是聽出真實

- 從靈命角度學會分辨講章的真實性

一、「講得好聽」的講章,也可能沒有真理的力量?

你有沒有聽過一篇講道,當下很感動,甚至激動落淚,可是過了兩天,你突然發現——好像記不起來他講了什麼經文,也想不起神到底對你說了什麼,只記得一兩個故事和那句「阿們!」說得特別大聲?

在現今的教會文化裡,我們常常將「好的講道」與「講得好聽」劃上等號,認為只要講員有感染力、故事動人、笑點安排得宜、語速得體、投影片清晰,就是一篇好信息;簡單來說就是重感觀表現。當然,這些都是講章的優點,但問題是:這些外在的表現,是否真有把我們帶到神面前?我們是否因那篇道,更想禱告?更想悔改?更想順服主?

這一章的主題,就是幫助我們學會一種更成熟的聽道態度:不是聽得舒服,而是聽出真實。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習分辨——講員所說的是人的話?還是神的話?他是在講聖經的真理?還是自己的想法?你是被感染了?還是真的被神的靈刺透了?

二、真正的講章,是讓神說話,不是讓講員表現

如果你有留意《聖經》中的講道場景,你會發現一個共同特點:真正的講章,總是來自神的心意,且指向人的回應。

  • 尼希米記第八章:文士以斯拉站在台上「將律法書翻開」,眾民「就起立」,而他「講明這律法的意思」,眾人「哭了」,因為他們明白神的話。

  • 使徒行傳第二章:彼得站起來,用經文講明耶穌就是基督,眾人「覺得扎心」,於是呼求:「我們當怎樣行?」

在這兩段經文裡,我們看到的不是精緻的表達技巧、華麗的排比、情緒的堆疊,而是清楚地講解神的話,使人心被刺透

哈登·羅賓森提醒我們:合乎聖經的講道,是從經文出發、帶出神今日對人說話的那句話,並帶來一種方向性的回應。這句話可以是安慰:「我知道你的痛苦,我與你同在」;也可以是提醒:「你離開了起初的愛」;也可以是呼召:「你願意重新起步,走近我嗎?」

所以,真正的講章,不是讓人說:「你講得好!」而是讓人對神說:「主啊,我願意!」

三、三種常見迷思:我們為何聽道聽不出神的聲音?

我們不妨誠實地面對,有些講章我們確實覺得「感動」、「精彩」,但最後卻發現:我們記得的是講員,不是神。以下是三種常見的「迷思式講章」,也是我們作為信徒在聽道時要學會分辨的:

(一)情緒帶動型:講得好感動,但你沒聽見主

這類講章的特色是:大量動人故事、真摯情感投入、音樂背景與結語禱告情緒強烈。但問題是,整篇講章裡經文是輕輕帶過,甚至只是引子,真理的說明與聖經的深度缺乏。

你可能會哭,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哭;你可能有感動,卻沒抓住具體的改變方向。這不是神的問題,而是講章的焦點可能從「神的話」轉向了「講者的感覺」。

(二)資訊堆疊型:講得很豐富,但你聽不懂

這類講章給人的印象是:「好多資料!」包括原文解釋、歷史背景、文化語境、神學觀點,一切看似嚴謹,但聽完後只覺得「深奧」,不知與自己何干。

問題在於:講章變成「展示知識」,而不是「翻譯神的話」。你不是缺乏能力去明白,而是講章沒有幫助你從經文走到你生命的處境

(三)故事見證型:講得真實動人,但你只記得他

這類講章主打個人見證或他人經歷,有很強的代入感與說服力,但往往過度依賴個人經歷,而未能清楚交代神的話語與信仰核心。

你會說:「佢真係好有經歷」,卻沒問:「我與神的關係在哪裡?」這類講章若沒有聖經基礎支撐,也可能把信仰簡化成「一種經驗」或「心靈故事」,失去十字架的重量。

📡 我們聽不見的原因,不只是講章的問題,也是我們的文化習慣

這些「聽不見神聲音」的講章迷思,其實並不只是講員個人風格的偏差,也與我們這一代的文化節奏息息相關

過去,我們可能習慣全家一起看 TVB,一套劇一集一集追下去,有起承轉合、有情感鋪陳,願意花時間進入一個故事。現在我們的資訊接收方式早已改變:YouTube、Netflix、Disney+、TikTok……這些平台的運作邏輯是「快」、「短」、「多選擇」——三分鐘要說完一個故事,三十秒就能滑走一段訊息。

這種文化節奏,潛移默化地也影響我們對講道的期待。

我們潛意識地尋找:

  • 一個令我立即有感覺的故事

  • 一個簡單明快的重點

  • 或一段聽完就覺得飽足、但不用掙扎與改變的內容

我們開始「追求講道的快感」,卻不再為講道預備心靈的空間。

講道的本質,是要深入我們的靈魂、觸動我們深層的信念與價值觀,在我們心最深的地方與主相遇,願意被祂改變。

但我們的心還來不及打開,我們就已經滑到下一件事。

我們不是缺乏神的聲音,而是沒有給祂說話的時間。

🙏 靈修的反省:如果五分鐘的安靜也覺得難受,那正是我們最需要安靜的時候

現代人很少有勇氣停下來。我們會用兩小時刷手機,但連五分鐘靜默都嫌浪費時間。

當我們說「我聽不到神的聲音」,往往不是因為神不說話,

而是我們的心太吵、太急、太忙。

真正的講章,不只是讓你感動、資訊豐富、經歷真實。

它是邀請你把心打開、把時間獻上、把生命擺上,

進入那片安靜而深刻的內室,讓神的話觸摸你最真實的地方。

四、怎樣分辨一篇講章有無屬靈真實?

作為聽道者,我們並不需要學會講章設計,但我們應該學會一件事:有聽道分辨力,是成熟靈命的表現。

你可以用以下幾個問題,幫助自己聽出一篇講章是否真有屬靈真實:

  1. 這篇道,有沒有忠實講解經文的意思?

    還是只引用經文一小段,就跳進自己的主題和故事?

  2. 這篇道,有沒有讓我更認識神的屬性?

    祂的慈愛、公義、信實、聖潔是否有被講明?

  3. 這篇道,有沒有指向耶穌與十字架?

    還是只是在講道德、方法、情緒激勵?

  4. 這篇道,有沒有帶出一個屬靈的邀請或方向?

    我知道我要怎樣回應神嗎?

  5. 這篇道,是叫我更愛主?還是更佩服講員?

    是想靠近神?還是只是「講得好呀」的欣賞感?

當然,講員也有不同恩賜與風格,但我們需要學會:「神今日有冇對我講嘢?」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五、不再被表現吸引,而是被真理吸引

屬靈成熟的信徒,應該愈來愈懂得欣賞一篇講道不是因為「好聽」、「有趣」、「沒有瘕疵」、「引用多」,而是因為「我今日有被主摸著」、「我想更愛祂、更跟隨祂」。

有時,一篇講道可能平實無華、沒有金句或故事但有一句經文讓你靜默不語,有一句真理叫你整週反思,這就是真道的力量。

你開始會明白,有些講章不必激動人心,但卻誠實地指出你的掙扎;有些講章不是完美流暢,但卻忠於經文、不妥協於文化或傳統,這比千言萬語更有價值。

🧾 我的經驗:從神學巨人的講道中學會謙卑

我曾親身經歷這樣的反思轉變。那是十多年前,我還是神學生,有幸參與一場國際知名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中國神學研究院的演講。懷著激動與崇敬,我早早坐在會堂前排,準備領受一場屬靈與神學的盛宴。

沒想到,演講剛開始不過三分鐘,我卻從高期待跌入低谷。他緩慢地、一字不差地唸著手上的英文講稿,語速沉緩,帶著濃重的德國口音,幾乎聽不清楚內容。我內心掙扎:「這樣也算是一場公開講道?」

直到後來,聽老師分享我才醒悟:原來不是每位神學家都是演說家,也不是每位演說家都能寫出深刻的神學論文。

神使用各種恩賜與性格的人來成就祂的工,並且在其中與他們同工。

有些講員口若懸河,但未必具備神學厚度或學養

有些人內在靈性深邃,但講章未必結構分明

有些人擅長釋經,有些人擅長牧養,有些人則沉默卻忠心。

再加上國家文化、語言背景、性格差異,我們實在不能以「講得好不好聽」來衡量一場講道的價值。

這場演講對我來說是一堂功課——讓我學會謙卑地聽每一位講者說話,也學會放下對所謂「精彩講章」的幻想

🙏 靈修反思:你記得的是講員的風格,還是神的心意?

當我們坐在崇拜裡,問的問題應該是:

  • 「這篇講道有否幫我更愛神?」

  • 「這段經文是否對我靈裡說話?」

  • 「我有否在主面前願意悔改、回應?」

而不是:

  • 「講員講得是否有趣?」

  • 「他的演說是否流利?」

  • 「他有無引用夠多神學書?」

  • 「有無故事、有無金句?」

屬靈成熟的人,會慢慢不再被表現吸引,而是被真理、生命的深度吸引。

聽道小工具:講章分辨的五個靈命問題

下次聽道時,可以默默問自己以下五個問題,幫助你分辨那篇道是否真正「屬靈而真實」:

  1. 這篇講章的中心是否從聖經出發?

  2. 我是否感受到神在向我說話,而非只是被人說服?

  3. 信息有沒有指向耶穌,還是只是道德或勵志?

  4. 我是否知道我該如何回應神?

  5. 我聽完後,更渴望認識神,還是只是印象深刻?

如果你每週練習這樣聽道,你會發現,你的心慢慢會熟悉神說話的方式,也不容易被外表吸引,反而更珍惜那些「真理有聲、靈魂有回應」的講道。這,就是你正慢慢成為一個「被道塑造的人」了。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