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懂得學習」到「活出生命」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容易取得學習資源。聖經課程、講道影片、神學講座、網絡教學……琳瑯滿目。然而,信仰生命卻不見得因此更深刻,反而常出現「知識多,轉化少」的現象。
為什麼學習越多,反而轉化越少?
這背後有一個關鍵:我們從未真正學會學習,也不了解自己是如何有效學習的。我們以為勤力就是學習,以為多花時間、多背幾次就能學會,卻忽略了配合不同特質的人,應以不同方式與結構的重要性。
一、學習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生命的更新
當我回顧自己信主、讀神學、到踏上牧職之路的經歷,我深深體會:不是我學得不夠多,而是我的知識未能進入心中,未能融匯貫通,未能納入我整個人的成長系統當中。
移居加拿大重新適應生活的那段日子,我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兼顧教牧責任與自我進修。真正讓我突破的,不是某一次感動的聚會,而是重新整理多年來的學習系統。在我師父的鼓勵下,我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態,開始教導一班有豐富經驗的牧者、執事,把我過去沉浸多年的「如何學習」的知識與技巧融會貫通。他們的回應,不但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教學挑戰,也讓我對這些如何「學習」知識的知識與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學習的語言:VAK學習模式與個人學習弧
認識學習風格,是建立個人成長策略的第一步。
VAK學習模式幫助我們辨識出三種主要的學習取向:
視覺型(Visual):透過圖片、圖表、顏色、筆記學習效果最佳。
聽覺型(Auditory):聽講、討論、錄音回放能幫助記憶。
動覺型(Kinesthetic):實作、角色扮演、行動式學習效果最深。
你是否也曾試過:坐在講座中十多分鐘便分心?或在聽講時不自覺畫畫?這些都可能是你內在學習語言的線索。有些人則是動覺型學習者——他們無法長時間靜坐,卻在參與活動、實地操作或走動中記得更多內容。這類弟兄姊妹往往在實踐經驗中學得最快。
我自己也曾深刻經歷這種轉變。
小學時期的我,可算是過目不忘,課堂上聽過一次的內容,大多無需再溫習,便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然而,升上中學後,面對突如其來的英文教學與資訊量暴增,原來純用耳朵聽課的那套方法忽然失效,成績急轉直下。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與學習無緣。
這種自我懷疑一直延續至大專,以及出來工作,整整廿多年。直到開始進入神學院,當中開濶的學習方法,追求對事物的批判及深入理解,與我內心掙扎多年的信仰問題產生強烈共鳴,我才驚覺:知識開始不再是知識,而是能與我整個信仰生命對話的材料。腦袋彷彿重新啟動,我才明白,原來我是高感受、強整合型的學習者。
艱深的神學概念,正好對應我心靈中的疑問與渴望,那份認識上主的渴求,如同被放開韁繩的野馬,自此在閱讀、默想、對話與實踐中奔馳不已。書本不再是一堆又一堆的資訊,而是引領我遇見上帝的窗口。我從被動學習者,學習轉化做主動學習者。神學、心理學、靈修、故事、語言、文化、歷史,全都開始互相交織,在心靈中建構出一幅更完整的信仰地圖。
三、費曼學習法:你真的懂了嗎?
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提出了一個簡單卻革命性的學習方法,被稱為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
「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話向別人解釋某件事,你就還不夠懂它。」
這句話對我產生極大的衝擊。我第一次接觸這句話,是在跟隨我師父學習教學法的過程中,他提醒我:如果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所學,就應該能夠清楚地向任何人說明,無論對方的背景是什麼。
剛神學畢業,我開始嘗試將一些艱澀的神學概念、釋經原則,於講道、小組、主日學介紹給平信徒。可想而知,結果帶來不少反彈,有領袖批評我只為顯出自己懂得很多,根本不懂教學。
在經歷了將近兩年的失敗與反思後,我終於明白:神學院所學的知識,縱然我覺得是多麼具啟發性,我自己必須先消化,才可能轉化為適用於教會場景的教學內容。
真正幫助我突破的,是當我開始明白每位學生特質也有所不同,並嘗試開始因應聽眾程度調整內容。移加後的消化階段,我要面對一班有經驗、有深度的同工和領袖教學時,我必須先問自己:「我是否真正消化了這些內容?是否能活出來?它是否已進入我的信念階段?」似乎能將其活出來、用出來,對「行家」才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不單幫我整合過去所學,也讓我開始建立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心。
教學,不再只是傳遞資訊,而是一次次靈魂的再整理、再確認、再出發的旅程。當中,更是不斷調整內在的心魔(害怕別人批評,認為自己唔惦),以及訓練如何觀察你的教學對象的不同需要的練習。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方式:超越「努力」的迷思
很多父母認為學不好是因為學得不夠勤力,於是壓迫孩子不斷努力讀書,甚至剝奪遊戲與休息時間。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常常不是努力程度,而是方法與動機的錯配。
我從小就懷疑這種「多就會好」的思維。當年不少打機打得最凶的同學,反而成績不錯。他們不是因為遊戲幫助學習,而是因為找到與自己契合的學習方式與節奏。
例如我自己喜歡歷史,後來學習希臘文時,便用歷史語境幫助記憶——將文法詞語置入背景故事中,反而記得更快更牢。這讓我明白,如果能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個人熟悉的語言與方法,效果會倍增。這個方法後來也應用在其他領域——當我用敘事與歷史脈絡來整理心理學或靈修素材時,理解力與記憶力都大大提升。
五、整合學習與信仰成長:三個行動步驟
認識你的學習風格(VAK原理)
你是視覺型?不妨用心智圖、色彩筆記整理講章;
你是聽覺型?用錄音反覆聽講、與人討論加深印象;
你是動覺型?參與事奉、模擬教學、設計活動中學習。
練習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費曼法)
每次學到新內容,嘗試寫下來、講出來、教給別人——這是讓你真正內化的關鍵。
讓學習進入你的信仰日常
將小習慣變成靈修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默想經文時,不只是「讀」,而是反問自己:
今天這句話,對我有什麼提醒?
我可以如何行出來?
我可以怎樣向孩子/小組員/同事分享這份亮光?
結語:在學習中遇見主
你有否想過,耶穌本身就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祂按著門徒不同的狀況,用比喻、提問、對話、實作訓練他們。祂沒有給門徒一本教材,而是以生命陪伴生命。如果我們願意認識自己的學習模式、善用學習工具(如VAK與費曼法)、加上真誠的靈修與反思,我們不單會成為更有效的學習者,更會成為讓主能夠塑造的門徒。
因為學習從來不只是為了「懂」,而是為了「像祂」。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