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29日星期二

《轉化教會的領袖—在破碎與更新中同行的13個屬靈節奏》第十篇

第十篇|從危機到韌性:培養教會的適應力與盼望

一、當穩定幻滅,危機揭開真相

過去幾年,我們都經歷了「穩定的幻滅」——疫情席捲、會眾流失、線上聚會取代實體、節奏打亂、節期安排被迫重設。這些變化不只是事務調整,更是一場屬靈的震盪。許多教會領袖因此迷惘甚至筋疲力竭,彷彿失去方向。

然而,危機不是問題的起點,而是問題的揭露點。它讓我們正視:原本「穩定」的事,其實早已潛藏疲弱與裂痕。

Tod Bolsinger 在《Canoeing the Mountains》中提醒,我們不再只是領導教會,而是在「未被標記的地圖上」帶領信徒穿越未知地帶¹。這不只是技巧的挑戰,更是文化與信仰實質的揭示。

危機是一個屬靈X光

  • 看見信仰中那些只是習慣卻非委身的行為

  • 揭示團隊內部的張力與信任裂縫

  • 質疑我們是否仍以主為中心,或早已偶像化了事工與程序。

Jim Collins 在《Great by Choice》中指出,真正的偉大組織,是那些能夠「在高度不確定中仍保持紀律與創新張力」的群體²。對教會而言,這種韌性不是策略能力,而是一種屬靈的品格與群體節奏。

二、什麼是屬靈韌性?不是硬撐,而是活下去的盼望

面對危機,有的教會選擇「暫停觀望」,等待風暴過去;有的則在風暴中反思、調整、再出發。兩者之間的分水嶺,就是「屬靈韌性」

屬靈韌性不是一種咬緊牙關的堅持,而是一種在破碎中仍選擇信靠的姿態:

  • 即使看不見出路,仍信靠那位看不見的神;

  • 即使看不到增長,仍忠於召命不動搖;

  • 即使疲憊至極,仍深信神仍與我們同行。

Henri Nouwen 把這種信靠稱為「傷痕中的信靠」³——我們不是等到一切復原後才服事,而是在傷口仍在的時候選擇站起來。

Jim Collins 提出「堅持20哩行軍」的概念:成功團隊不是靠一次突破,而是靠日復一日、一致性的推進⁴。

Christian Schwarz 在研究健康教會的八個特質時亦指出,一間健康的教會並不是沒有弱項,而是懂得面對、修復與更新⁵。

三、韌性從哪裡開始?從看清破碎,再選擇盼望

屬靈韌性不首先來自制度重整或資源補足,而是來自文化與靈命狀態的更新

Will Mancini 在《Church Unique》中強調,教會更新的起點不是模仿,而是從自身召命與文化中辨認身分⁶。

🧭 韌性的起點,是命名破碎

  • 我們是否只在表層應對問題?

  • 是否無法承認信徒信心已慢慢冷卻?

  • 是否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與動員能力?

🌱 下一步,是培養「可生長的信仰態度」

  • 我們仍願意冒險試驗嗎?

  • 我們仍相信神在我們中間動工嗎?

  • 我們敢為未見之異象發夢嗎?

真正的盼望不是源於樂觀心理學,而是源於對神屬性的信任——祂仍在掌權,即使祂來臨時,是以拆毀與重塑的方式出現。

四、五種危機轉化的教會操練

1. 誠實檢視文化:從自滿走向可塑

問題不在於策略不夠,而是文化已被慣性固定。施瓦茨的「教會健康指數」⁵可協助找出最弱的項目(例如激勵崇拜、恩賜導向),作為轉化起點。

📌 應用建議:每年一次由執事與信徒共同參與文化評估,建立誠實回應的機制。

2. 建立新的屬靈節奏:從活動轉向呼吸

Rick Warren 指出:「浪潮不是你造的,而是你預備好去衝的」⁷。危機讓教會必須學會減量、等待與重設節奏。

📌 應用建議:每月設立「靈命重整日」,非為事工規劃,而是回顧神在群體中的工作與邀請。

3. 重建關係網絡:從孤軍作戰走向連結文化

危機最易令領袖與信徒關係鬆動。透過六翼對話工具(例如每季回顧:神最近在我生命中做了什麼?)⁵可重新連結信任與呼召。

📌 應用建議:領袖之間每兩月一次「非行政聚會」,單純談彼此心靈與代禱。

4. 啟動小勝利策略:從迷失中重拾希望

Jim Collins 提出的「飛輪效應」⁸說明:一小步成功會帶來下一步推動力

📌 應用建議:「三個月一小勝利」行動:一個關顧故事、一個社區回應、一位初信者的突破。

5. 召命再確認:從舊地圖更新為當下呼召

Will Mancini 提醒:「異象是辨認出來的,不是創造出來的。」⁶我們需要重新問:「我們教會獨特的貢獻是什麼?」

📌 應用建議:召開「故事與召命分享夜」,信徒分享教會中曾被神觸動的瞬間,凝聚召命意識。

五、🍁 加拿大華人教會現場補白【10/13】

在加拿大,不少教會正面對三個新挑戰:

  1. 信徒節奏變化:Work-from-home 與數位聚會常態化,讓信仰「去中心化」。

  2. 下一代語境:第二代信徒強調個人經歷與真誠感受,對傳統權威式講道接受度低。

  3. 群體信任危機:疫情後人與人之間缺乏深度交流,教會需要重建屬靈共同體的溫度。

在這些轉變下,文化彈性高的教會顯得更具韌性。他們不是靠事工推動力取勝,而是靠:

  • 領袖敢於承認不知與無能;

  • 小組保持敞開與陪伴;

  • 群體語氣由指導轉為同行。

若我們仍以「恢復舊常態」為目標,只會錯失神的新作為。真正能走得遠的教會,是那些願意在破碎中找回召命,並願意放慢腳步重新出發的教會

✝️ 結語:風暴不是終結,而是重新對焦的呼召

屬靈韌性不是天生具備,而是選擇而來。每一場風暴,其實都是神的提問

「你們要繼續做熟悉的事,還是再次尋求我是誰?」

願我們的教會,

在風暴中學會深呼吸,

在軟弱中重新站穩腳步,

以更新的盼望,活出被神鍛鍊過的生命質地。

──Antony 傳道




📚 註腳資料:

¹ 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IVP Books, 2015, pp. 27–28.

² Jim Collins & Morten T. Hansen, Great by Choice, HarperBusiness, 2011, pp. 21–22.

³ Henri J. M. Nouwen, The Wounded Healer, Image Books, 1979, pp. 92–95.

⁴ Jim Collins, Great by Choice, HarperBusiness, 2011, pp. 154–157.

⁵ Christian A. Schwarz, 生命添色彩, 高接觸出版, 第4–6章。

⁶ Will Mancini, Church Unique, Jossey-Bass, 2008, pp. 31–37.

⁷ Rick Warren, 直奔標竿, 楊高俐理譯, 校園出版社, 第9章。

⁸ Jim Collins, Good to Great, HarperBusiness, 2001, pp. 164–166.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