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帶著生命同行:牧養的核心不是教導,而是陪伴
🔍 為什麼教會有這麼多課程、講座、門訓計劃,信徒的生命成長卻仍然停滯?
因為真正帶來轉化的,不是資訊的灌輸,而是有人願意同行。
領袖更新的第九步,是這樣問自己:
「我是否願意放下教導者的高位,成為一個同行者,走進信徒生命的現場?」
一、從知識轉化到生命同行
Tod Bolsinger 在《Canoeing the Mountains》中提醒我們:今天的教會所需要的領袖,不是最懂教義的人,而是能夠與人一起穿越未知道路的同行者【1】。
過去,我們太容易將牧養等同於「傳授真理」——只要課程設計得好、講道內容正確、答問環節準備充足,就以為完成了使命。
但人心的更新,從來不是資訊量的增加,而是從有人願意陪伴開始:
-
在掙扎裡,不是給他一套標準答案,而是與他一起流淚、一起尋問神;
-
在迷失時,不是只指出正確方向,而是陪他走過黑暗,直到重見曙光。
牧養,不是知識管理,而是生命同行。
二、同行者的樣貌:聆聽、陪伴、等待
Parker Palmer 在《Let Your Life Speak》中指出,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那種能安靜陪伴別人在黑暗中尋找光的人【2】。
真正的同行者,帶著三種特質:
-
聆聽的耳朵:不急於回應,不急於下結論,而是真誠聆聽對方的故事、情感與渴望。
-
陪伴的心靈:在對方生命中最脆弱、最無助的時刻,不是遠距離觀察,而是靠近,用生命的在場,成為一種支持。
-
等待的勇氣:相信人的成長有其內在節奏,神在每個人的故事裡有不同的時間表,不催逼、不操控,而是耐心等待聖靈的工作。
同行,是一種極深的靈性操練。
三、我的反思與實踐:學會放下「成效焦慮」
在我帶領門徒的旅程中,起初我也曾被「成效」捆綁:
-
希望每次教學都有立即的感動回應;
-
期待門徒可以快速成熟,成為教會的助力;
-
急於看見生命改變,以證明自己的事工是成功的。
但現實教曉我:
-
有些門徒一開始熱情高漲,卻慢慢冷卻,有些卻需時間慢慢進入狀態;
-
有些人有著不同性格,牧養他們需要對症下藥,細心傾聽;
-
有些生命的破碎,久久未見改變,需花無比耐性時間。
一開始,我也有焦慮、自責的感覺,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直到有一天,在靈修中,我聽見神溫柔地提醒我:「你的責任,不是改變人,而是陪伴人。」,也同時回想到,我自己也花了20年,被不同師父好好培育,擺脫老我,慢慢成長。
那一刻,我明白了:
✅ 我的角色,不是掌握成效,而是忠心於同行。未能看見門徒生命顯著成長,是神對導師的靈性培育
✅ 我的呼召,不是操控人的改變,而是用愛守望每一個慢慢成長的生命。慢慢,心中隨著對執念有所釋放,愛在心中慢慢增長了。
當我放下焦慮,真誠與門徒同行時,他們反而開始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悄悄地改變了。
四、同行,是用生命去呼喚生命
Henri Nouwen 在《The Wounded Healer》中說:「一個真正的治療者,是用自己的破碎去呼喚別人的希望。」【3】
同樣地,一個真正的牧養者,不是用完美去管理群體,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呼喚別人生命裡那微弱但真實的渴望。
-
當我分享自己曾經如何在信仰中迷失,他們開始敢於說出自己的困惑;
-
當我承認自己仍在許多地方需要悔改,他們開始不再害怕自己的不完全;
-
當我陪伴他們經歷痛苦,而不是急於用經文堵住他們的痛,他們才真正經歷了神溫柔的醫治。
同行,不是「說道理」,而是「與人一起走過」。
同行,是福音最深的體現。
✅ 實踐建議:讓牧養重新以同行為核心
🔹 建立同行小組
-
不以「教導內容」為中心,而是以「彼此生命故事」為起點。
-
每次聚會,留充分時間聆聽彼此的掙扎與禱告需要。
🔹 重新設計門徒訓練
-
不只是教授技巧或知識,而是加入「屬靈故事分享」、「掙扎回顧」等環節。
🔹 講壇信息轉向邀請
-
少用說教語氣,多用同行者的邀請語言,引導會眾走進自己的故事中,看見神的同行。
✝️ 結語:耶穌的樣式,是最深的同行
耶穌不是從天上向門徒發號施令,而是來到門徒中間:
-
在漁船上與他們同操勞;
-
在晚餐桌前與他們同悲同喜;
-
在失敗、跌倒後,仍溫柔呼喚他們重新起來。
祂用祂的生命,陪伴了門徒的生命。
今天,祂也呼召我們,用同樣的方式,去牧養祂的小羊。
願我們不只教導門徒,更用生命,陪伴他們走過風雨,成為一位真正的同行者。
🍁 加拿大華人教會現場補白【9/13】
在加拿大,尤其是疫情後的華人教會,牧養生態悄悄地發生了轉變。
許多信徒,尤其是年輕世代,對「上課式」教導、密集講座、主題活動,開始出現疲態。他們不缺資訊,不缺理論,但內心卻渴望——有誰真正願意走進他們的故事,與他們同行。
然而,許多教會仍然維持傳統模式:開課、上堂、講道,安排密集的事工節奏,卻忽略了弟兄姊妹內心的孤單與無聲掙扎。
牧者們也常因為「工作忙碌」、「資源不足」而忽略了同行的價值,只能以「更多教導」取代了「真實陪伴」。
結果是——知識增多了,關係卻稀薄了;事工繁忙了,心靈卻更孤單了。
今天的加拿大華人教會,需要重新學習:不是再辦更多課程,而是用更多生命的陪伴;不是再追求教學成果,而是回到信仰最本質的同行呼召。
唯有當牧者與信徒敢於走進彼此的故事裡,分享真實的掙扎與信仰,教會才能再次成為一個「真實生命彼此觸動」的群體。
願我們勇敢放慢腳步,重新以同行為牧養的核心——就如那位曾與門徒同行至以馬忤斯路上的主。
Antony傳道
📚 註腳資料:
【1】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Christian Leadership in Uncharted Territory, IVP Books, 2015, pp. 36–37.
【2】Parker J.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 Jossey-Bass, 2000, pp. 70–71.
【3】Henri J. M. Nouwen, The Wounded Healer, Image Books, 1979, pp. 71–72.
Henri J. M. Nouwen, The Wounded Healer, Image Books, 1979, pp. 71–72.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