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負傷的治療者:讓生命成為召命的見證
🔍 為什麼信徒愈來愈聽得多,心靈改變得卻愈來愈少?
因為我們常以為,只要將「聖經道理」講清楚,門徒就會自然成長;
卻忽略了:人的心靈,是需要被觸動的——而觸動,不是來自一場完美的演說,而是來自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生命故事的轉化。
領袖更新的第八步,是這樣問自己:
「我是否敢以自己帶著傷痕的生命故事,去成為他人盼望的見證?」
一、負傷的治療者:盧雲的牧養典範
Henri Nouwen 在《The Wounded Healer》指出,真正能夠帶來醫治的牧者,不是完美者,而是那些認識自己傷口,又願意帶著這些傷口去服侍的人【1】。
他提醒屬靈領袖:
-
不要隱藏自己的脆弱,而是坦誠承認;
不要以完美者自居,而是以同行者自許;
不要單向給予門徒力量、指導,而是以自己的破碎,喚醒別人內心深處的盼望。
真正的治療者,是那些被傷過、卻仍選擇愛的人。
二、從表現者到同行者:牧者內在轉化的必經之路
Parker Palmer 在《Let Your Life Speak》中也指出,一個真正有召命的人,必須經歷內在生命的黑夜,並從中重新學會聆聽自己【2】。
初出來牧養時,我也曾走過類似的心路:
-
以為只要課程設計得好、講章講得精彩、活動辦得有吸引力,門徒就會自然成長;
-
以為自己的專業與努力,就是門徒所需的一切。所以要刻意保持專業。
但漸漸地,我發現:
知識可以讓人佩服,卻不能讓人打開心靈。
完美可以讓人讚嘆,卻不能讓人願意信任。
真正打動人的,不是我「有多厲害」,而是我「有多真誠」。
三、我的反思與體會:從坦誠軟弱開始,生命才真正相遇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曾深深受惠於一位大牧者。他在成長小組裡,毫不隱藏自己過去的失敗與內心真實的掙扎——這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牧者也是人」,同時讓當時微小的我,一位平信徒,感覺他對我無比的信任。原來「軟弱」不是羞恥,而是恩典之門。
這份被肯定與被理解,成為我靈命裡非常關鍵的一步。
後來,在我自己的牧養實踐中,我也慢慢地學習——
不再掩飾自己,而是勇敢地:
-
在講台上分享自己如何在信仰生命中掙扎;
-
在門徒訓練中深入講述自己的失敗與修正;
-
在小組聚會中坦誠自己的情緒與盲點,表達自己其實也是一直倚靠上主走下去。
結果是:
-
我教導得更少,弟兄姊妹卻開口更多了;
-
我示弱得更多,生命之間的連結也更深了。
有一次,我在講道中分享了自己與太太在婚姻磨合中的掙扎與學習。出乎意料地,很多弟兄姊妹在聚會後主動走來分享他們自己難以啟齒的婚姻難處,並感謝我的坦誠,使他們感覺自己「不是孤單一人」。
四、教會需要的,不是無懈可擊的領袖,而是可以同行的弟兄姊妹
Brené Brown 在《Daring Greatly》一書中也強調:
人心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榜樣,而是有人願意以脆弱示範勇氣【3】。
今天的教會,不缺講得好的人,卻缺敢「活得真」的人。
我們若只在台上展示完美的信仰範本,弟兄姊妹只會感到距離與壓力;
但如果我們願意帶著自己不完美的生命,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他們便會真正體會到:
「信仰,不是成為無瑕的人,而只是願意選擇成為被恩典改變的人。」
✅ 實踐建議:讓負傷的生命成為門徒訓練的力量
-
設計「真實故事分享」環節(簡稱成長黑盒):
在門徒小組中,每位成員輪流分享一次自己生命中最深的掙扎故事與神的介入。
-
講壇「真實化」:
牧者在講道時,適度穿插自己的失敗、反思與悔改故事,讓聽眾明白:信仰之路不是完美無缺,而是恩典與掙扎並存。
-
門徒訓練的「軟弱練習」:
引導門徒練習說出自己生命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並學習以恩典接納彼此。
✝️ 結語:成為負傷卻仍愛的門徒
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的第一件事,是向他們展示自己釘痕的手。
祂沒有遮掩傷痕,反而以傷痕為記號,宣告祂的得勝。
今天,我們作牧者與領袖,也同樣被呼召:
-
帶著自己的釘痕去愛人;
-
帶著自己的破碎去陪伴;
-
帶著自己的掙扎去見證那位恩典的主。
願我們成為那群負傷的治療者,
用真實的生命,打開真實的心靈,
一起走上那條被恩典重塑的門徒之路。
🍁 加拿大華人教會現場補白【8/13】
在加拿大,不少華人教會仍深受一種無形文化影響:
-
表現導向:在聚會中,人人努力展現最好的一面;
-
情感壓抑:掩飾脆弱、避免情緒失控,成為不成文的規範;
這種文化,最明顯、也最根深蒂固的,往往出現在——教會的導師與傳道人群體中。
溫偉耀曾分享他的一個親身觀察:
他到不同教會講道、分享,他的經驗發現,最木口木面、聽見笑話也不笑、聽到感動訊息也難以流露情緒的,不是一般會眾,而是導師和傳道同工。
這並非因為他們不敬虔,而是長年累月在無形壓力下,學會了將情感鎖在心底——只敢表現「正確屬靈」,卻失去了真誠表達的能力。
這樣的壓抑,帶來的後果是:
-
教會聚會氣氛逐漸變得疏離、冷漠;
-
領袖與信徒之間的信任感日益稀薄;
-
年輕世代難以在教會中感受到真實生命的觸動與共鳴。
當牧者與領袖習慣了只展現無瑕的表層,教會群體也隨之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真我,結果是:
教會成為了維持秩序的空間,卻失去了成為療癒生命的群體的可能。
若今天的華人教會真心渴望更新,就必須從領袖群體開始,勇敢鬆開這種「屬靈表演」的文化枷鎖,學習以更真誠、更脆弱、更同行的方式,去塑造一個能夠擁抱破碎、容讓成長的空間。
真正的教會,不是一個完美者的展覽館,而是一群負傷者在恩典中同行的家。
Antony傳道
📚 註腳資料:
-
Henri J. M. Nouwen, The Wounded Healer, Image Books, 1979, pp. 7–13.
-
Parker J.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Listening for the Voice of Vocation, Jossey-Bass, 2000, pp. 65–77.
-
Brené Brown,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Gotham Books, 2012, pp. 140–155.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