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打破同溫層:讓教會重新看見世界
🔍 為什麼教會愈努力做事工,卻愈無力影響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問題是「活動不夠多」、「事工不夠吸引」,於是加強推廣、增加內容、引進最新課程模式。但結果呢?
參與者愈來愈疲累,教會與城市的距離,卻愈拉愈遠。
原因很可能是:我們只是在自己的同溫層裡兜圈,而忘了走出去。
更新的第七步,是問自己:
「我們的眼光,還能看見教會以外的世界嗎?」
「我們的心,還為城市的破碎而跳動嗎?」
一、教會,並不是為自己而存在
JR Woodward 和 Dan White Jr. 在《The Church as Movement》中指出,真正的教會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組織,而是為了差派、為了愛世界而被設立的群體 。
教會若只忙於「保持自己運作良好」,只關心會友的滿意度,而忘了周圍世界的破碎與哭泣,就好像燈被罩在斗底下,失去了光的使命。
Tim Keller 在《Center Church》中也提醒:
教會若不面向城市,不理解文化,不為城市禱告,不走入人們的生活,最終將會自我邊緣化。
不是世界拒絕了教會,而是教會先拒絕了走進世界。
二、同溫層的危險:我們看不見,也聽不見了
Tod Bolsinger 曾指出,一個系統最強烈的本能,就是自我保護 。
當教會長期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裡轉動,就會產生一種集體麻痺:
-
我們只聽得見自己人的聲音;
-
我們只討論自己關心的議題;
-
我們只在意堂內的程序與秩序,而忘記了教會外正有無數心靈乾渴的人。
久而久之,我們建立起的是一座內部運作良好的堡壘,卻不是一座為城市帶來盼望的燈台。
Robert Quinn 在《Deep Change》也強調,真正的轉化,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要有勇氣離開舒適圈,進入未知的張力與冒險 。
如果教會只想「維持原狀」,那就不再是教會了。
因為基督的身體,是活的、是被差遣的,是為世人而流動的。
三、我的反思:當我看見守門者心態,卻選擇走出去
在教會事奉這些年,我深深體會到一件事:
很多領袖,甘於成為教會的「守門者」——只求守住教會的運作與秩序,不去想未來,更不敢思想神對這世代的召命。
默守成規,其實很容易。但帶著勇氣去試、去探索、去接觸教會以外的世界,才是真正困難的事。
記得在肺炎爆發初期,我與幾位有心領袖發起「捐贈、派發口罩」的行動,希望向城市最脆弱的角落——露宿者、低收入家庭——表達一點點愛與同行。
一開始,就有資深領袖潑冷水,覺得這種行動「無用」、「做唔到大事」。
有些人甚至認為:「中產教會嘛,捐錢就好了,無謂出去行動。」
但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小小的行動卻觸動了一群年輕人,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實際去關心有需要的人。
那一刻,我深深感覺:不是我們無能力,只是我們停注太久,不太習慣起來去行動。
教會太容易用「資源不足」做藉口,去拒絕新的呼召。
就像我這幾年,在加拿大常聽到不少教會的說法:「我哋教會好少資源,無能力接待新移民。」、「新移民進教會會帶來好多問題。」、「我哋教會唔係呢方面有負擔。」
但事實上,這種心態根本無法承載神的國度。新朋友帶來的,往往其實不只是問題,而是群體的復興,因為當教會多了一群新的群體,大家也要開始動動腦筋,如何回應他們的需要,同時教會持之以恆的文化,也會被不同的文化所衝擊。
神呼召我們,從來不是因為我們資源足夠,而是要我們在不足中,學習信靠與跨越。
這道理,其實與小組發展的規律與週期相類同——當年,我初帶領的小組,大家也願意接納一群情緒病患者、遇上官司的弟兄、外國回流者,雖然一開始為小組氣氛帶來不少張力,但這些「衝擊」,正是讓整個群體真正成長、互相扶持、扎根於真實愛中的催化劑。
如果沒有新的挑戰,舊有的小組關係,只會慢慢萎縮、變淡,直至無聲無息。
今天,教會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只守住熟悉的圈子,只用過去的經驗否定新的可能,我們就會錯失神在城市中開新事的機會。
而真正困難的,不是外面的世界太難走,
而是我們的心,早已在舊世界中慢慢枯萎。
四、打破同溫層,讓教會重新成為城市的祝福
今天的教會,需要重新學會:
-
走出去,而不是守著;
-
聆聽城市的聲音,而不是只聽自己的需要;
-
與人的破碎同行,而不是急於提供標準答案。
願我們學像主耶穌那樣,
走進撒馬利亞的井邊,走進傷痛者的心裡,
用生命去擁抱,用恩典去傾聽,用盼望去同行。
只有當教會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世界才會重新看見教會的光。
✅ 實踐建議:讓教會重新感受城市的心跳
-
社區探訪練習:組織弟兄姊妹,不是去派傳單佈道,而是去聆聽街坊心聲,記下三個城市的痛點與需要。
-
「城市之聲」分享會:邀請信徒分享自己每天在生活中,看到、聽到的城市破碎故事。
-
轉型講台語氣:從只傳遞教義,轉為邀請弟兄姊妹「在城市中尋找神的心意」。
-
設定事工優先順序:不是看教會內部需要,而是問:「這個城市最需要什麼盼望?」
✝️ 結語:從同溫層走出來,從破碎中重拾召命
「你願意為城市的哭泣,再一次流淚嗎?」
願我們不再只是維護教會內部的秩序,而是帶著破碎、帶著盼望,走出去,在這個城市的哀哭裡,成為神手中的光與鹽。
因為,真正的教會,是被差遣出去的群體。
願我們,從此不再只是聚集,
而是被主差遣,成為世界的祝福。
🍁 加拿大華人教會現場補白【7/12】
在加拿大,不少華人教會在疫情之後面臨一個沉默的危機:
信徒習慣了線上崇拜、個人信仰,卻減少了對社區與城市的連結。
不少教會仍堅守「活動正常運作」,卻沒有意識到:
城市正在改變,人的需求也在改變。
如果我們不再走出去,教會就只會變成一個聚會場地,
而不是一個差遣基地。
願我們敢於走出來,敢於為這個城市再次燃燒心靈,
因為主仍然在尋找那願意被祂使用的人。
Antony傳道
📚 註腳資料
-
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Christian Leadership in Uncharted Territory (IVP Books, 2015), esp. chs. 1–3.
Robert E. Quinn, Deep Change: Discovering the Leader Within (Jossey-Bass, 1996), 9–12.
JR Woodward and Dan White Jr., The Church as Movement: Starting and Sustaining Missional-Incarnational Communities (IVP, 2016).
Timothy Keller, Center Church: Doing Balanced, Gospel-Cente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 (Zondervan, 2012), 173.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