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從聖經知識到生命轉化:讓教會重拾活出真道的呼召
🔍 為什麼教會愈教得多,信徒卻愈活得少?
今天,不少教會在主日學、門徒訓練、講座課程上下了極大功夫——
資料比以往豐富、課程比以往齊全,但當問到信徒生命的質素、家庭的改變、職場的見證時,卻常聽見一種無力感:「學咗好多,但真係唔知點樣活出嚟。」
更新教會的第六步,是誠實問自己:「我們教會,是在培養知識消費者?還是在塑造生命門徒?」
一、資訊累積,不等於信念更新
Robert E. Quinn 在《Deep Change》中指出,真正的改變,不是靠外在技巧的堆疊,而是源自內在信念的更新¹。
教會往往以為,只要教授更多聖經知識,信徒就會自動成長。但現實是:
-
知識可以累積,信仰卻未必深化;
-
答案可以正確,生命卻可能空洞。
若只是提供更多資訊,卻沒有引導人對自己的信念、情感、掙扎有真實的覺察與回應,那麼教會教育只是變成另一種「聖經知識超市」而已。
真正的門徒訓練,不是讓人「知道得多」,而是幫助人「相信得更真、活得更深」。
二、單向教學,無法打動生命
Brené Brown 在《Daring Greatly》中提醒我們,人類真正學會改變,不是靠被動接收資訊,而是經歷脆弱與真誠的互動²。
教會的教育若只是:
-
牧者講,信徒聽;
抄筆記,答考試;
堆知識,說標準;
那麼信徒即使知識爆棚,內心卻未必經歷過神。
真正的生命教育,應該是:
-
讓人聽見神在自己故事中的聲音;
-
讓人勇敢面對自己的軟弱與恐懼;
-
讓人學習在真實掙扎中,重新信靠神。
教會需要從「資料傳授」轉向「故事同行」。
三、神的話語,是邀請人進入故事,而不是考驗人的答案
Tod Bolsinger 在《Canoeing the Mountains》中提醒我們,面對未知世界,領袖的任務,不是給答案,而是與群體一起進入探索的旅程³。
神給我們的聖經,也不是一份考卷,而是一本活生生的生命邀請書。
聖經裡,每一個故事,每一個誡命,每一個比喻,都在呼喚人進入一條更深的生命之旅:
-
不是「我懂了多少」,而是「我被神觸動了多少」;
-
不是「我答對了多少問題」,而是「我是否願意回應召喚」。
如果教會能從傳授答案,轉向引導門徒進入「自己與神之間的生命故事」,那麼教會就不再只是教導知識的機構,而真正成為生命更新的群體。
四、我的反思:當我從講解者轉變為同行者
我曾經以為,只要把聖經講清楚,門徒自然會成長。
初出來服事時,我很用心設計了各種主日學課程,內容環繞釋經、神學教義、背景脈絡、倫理神學,講台上也努力將深度的經文解釋與教會歷史穿插在講章中,務求信息扎實、有深度。
我心裡的期待是:信徒知道得多,就會成長得更快。但現實卻狠狠給我上了一課。
弟兄姊妹聽課時的反應,常常是表情呆滯,有人甚至在主日學中熟睡。雖然他們客氣地說「多謝教導」,但我心裡很清楚,他們的生命沒有被真正觸動。甚至有領袖在會後問我:「你是否只想別人知道你懂很多?」(原來,不是每一個信徒對有深度的釋經、歷史或神學知識有興趣)
那時我開始疑問:
「究竟,是我講得不夠好?還是,他們根本不是需要更多知識?」
後來,神引導我踏上牧養與聆聽的學習之路,特別是跟隨黎昇輝牧師,學習宣講、教學與成長的整合方式。我慢慢明白:真正帶來轉化的,不只是知識堆疊,而是:
-
幫助信徒看見自己的內在真相(信念);
-
引導他們回顧神如何參與他們的生命故事;
-
讓他們親身經歷神的邀請與觸摸。
知識,是重要的;但若沒有生命的覺察與內在的悔改,它只是硬堆積在腦海,而無法轉化心靈。
後來,我設計課程時,刻意分為三部曲:
-
第一步:建立必要的聖經與信仰知識;
-
第二步:引導生命檢視,將他們的故事和信念,與該知識產生連結;
-
第三步:設計操練,讓反省與行動形成正向循環。
我放棄了單向「我講你聽」的模式,轉向安排更多小組討論、分享、生命檢視的環節。
在院牧事工上課期間,我更想通了學習成長的秘訣:行動 → 反省 → 再行動。成長,不只是知多一點,而是經歷、回應、被更新,不斷循環。我發現,當人們開始從聽知識,連結至說出自己的故事,聽見別人的心聲,生命便開始流動。
雖然筆記減少了,但眼淚多了,真誠的分享多了,信任關係開始建立了。
這些,才是我心裡一直渴望見到的:
-
設計反思練習:每次課堂結尾,留十分鐘,讓參與者寫下「今天這課程最深刻的是甚麼?(觸動了我哪一個信念或歷史?)」
-
小組以故事起步:每次教導,不從資料開始,而從「學員的生命經驗」開始,藉提問、回想,與該課主題先產生共鳴連結。
-
鼓勵小步行動:每次信息,不只留下挑戰,而是邀請每個人立一個簡單可行的行動,如「在這週中嘗試實踐該課堂的小練習」。
✝️ 結語:神的話語是生命之道,不是考試題目
我們不是神學院的學生,我們是被召喚成為天國門徒的生命。願我們教會教導每一篇信息、開設每一堂課、設計每一次活動時,都不忘記那個最重要的事:
讓人遇見神,讓人聽見召命,讓人勇敢地踏出生命的回應。
不是知識累積得最多的人最蒙福,而是讓真道進入生命的人,成為真正的門徒。
🍁 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現場補白【6/12】
在加拿大,不少華人教會依然將大量資源投放於查經班、神學課程與各類教導活動,連退修會,也充塞著3-4節的釋經講道。但現實是,年輕信徒在這些教學系統中,往往感到缺乏生命的連結,對知識的硬灌輸,開始感到疲乏。
「學了很多,但好似無得著。」
「知道很多,但好似唔知點活出來。」
這些句子,成為了許多第二代信徒、年輕家庭的心聲。
這提醒我們,教會要更新,不是停止教導,而是要重新定性:
教導是為了生命轉化,學習知識最終需要生命作出回應。願我們從慈愛恩主的「生命之道」重新出發。
——Antony傳道
📚 註腳資料:
-
Robert E. Quinn, Deep Change: Discovering the Leader Within, Jossey-Bass, 1996, pp. 3–5.
-
Brené Brown,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Gotham Books, 2012, pp. 185–187.
-
Tod Bolsinger, Canoeing the Mountains: Christian Leadership in Uncharted Territory, IVP Books, 2015, pp. 94–96.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