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先後探討了馬丁路德如何以「唯獨聖經」呼喚信徒直接面對神啟示,以及約翰衛斯理如何以「信仰四重詮釋支柱」豐富了經文權威的應用;而第三篇則從奧古斯丁的內在光照與生命經驗中,揭示了聖靈在心中作工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將目光轉向聖經正典的形成歷程,拆解「聖經是天上掉下來」的誤解,並說明正典並非一部固定不變的啟示,而是上帝透過整個人類歷史,使用教會群體在歷史辯論中逐步辨識、接納與排斥後凝聚出來的話語集合。透過對舊約與新約正典形成脈絡的探討,我們期望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真正敬畏聖經,不在於僅僅遵循字句,而在於了解其歷史背景與文化脈動。
【一、舊約與新約正典的形成:歷史脈絡與主要爭議】
聖經作為基督教的核心經典,其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就舊約而言,早期猶太人透過口述與書面傳統的互動,逐步確立了律法、先知、詩篇與智慧文學等文類;而新約書卷則是在耶穌死亡與復活後,由各地基督徒根據使徒傳統與生命實踐而撰寫、流傳起來的[^5]。
隨著基督教社群在羅馬帝國中不斷擴展,信徒對於哪些書卷具有權威性產生了分歧。到了第二、三世紀,已有部分文獻開始被視為「靈感」與權威的代表,但這一過程中充滿了辯論與爭議。Lee Martin McDonald 在《The Formation of the Biblical Canon, Vol. 2: The New Testament – Its Authority and Canonicity》中指出,從口述傳統到書面記錄、從多樣文獻到群體認同的歸納,均是動態且多層次的歷史過程[^6]。
【二、馬丁路德與雅各書的爭議:質疑與反思】
在新約正典形成過程中,馬丁路德對某些書卷提出了質疑,雅各書便是其中之一。馬丁路德認為雅各書缺乏明顯的「福音性」,因此在他的正典觀中,其地位相對邊緣化[^2]。這種質疑反映了早期改革運動試圖通過排除教權濫用的方式,回歸純粹的福音信息。但正如我們所見,正典並非某種超然的定本,而是教會群體在長期辯論與實踐中逐步確立的結果。馬丁路德的質疑提醒我們,正典的確立始終伴隨著神學、倫理與文化的多元考量[^5][^2]。
【三、正典作為教會歷史中的「被認出」話語】
正典的形成是一個群體辨識與歷史沉澱的過程。Bruce M. Metzger 在《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中指出,正典並非一部神秘降示的定本,而是在歷史辯論中逐步被「認出」的結果[^5]。正典的確立涉及到大量的教會辯論、各地文獻的比較與跨區域的共識形成,是一個充滿動態性與歷史張力的過程。這一過程告訴我們,聖經的權威來自於信徒共同辨識和承認,而非僅僅依據某種先驗的啟示。
【四、小結:敬畏聖經,應在歷史中理解其豐富內涵】
正典形成的歷史過程顯示,我們對聖經的敬畏不應僅僅體現在對文字的機械遵循上,而應建立在對其歷史背景、神學辯證與文化語境的深入理解之上。當我們僅僅將聖經視作解答人生疑惑的唯一準則時,往往忽略了它作為一部隨著歷史演進、充滿生命力與群體智慧累積的動態文本的豐富內涵。
【結語】
奧古斯丁、馬丁路德與約翰衛斯理在各自不同的時代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信仰認識模式。通過對聖經正典形成歷程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聖經並非一部自天而降、一成不變的啟示,而是在歷史辯論與實踐中逐步被教會群體辨識出來的話語。馬丁路德對雅各書的質疑以及教會對其他經卷的選擇,無不彰顯了正典形成過程中的爭議與多元辨識。真正敬畏聖經,應在於深入理解其歷史與文化脈動,而非僅僅將其視為解答一切問題的萬能參照。
隨著本篇文章的結束,我們從正典形成的歷程中認識到,聖經的權威來自於教會群體不斷的辨識與承認,而非一部僵化的、封閉的文本。這一觀點不僅回應了馬丁路德和約翰衛斯理對「唯獨聖經」觀念的批判,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動態且包容的信仰理解藍圖。接下來,在第5篇《聖經說得清清楚楚:真信仰從不避談心靈與掙扎》中,我們將轉向探討聖經如何鼓勵信徒面對靈性掙扎與內在真實的表達,進一步豐富我們對信仰實踐的認識。
願我們在理解正典形成歷程的同時,不僅看到聖經作為歷史文獻的豐富內涵,更能體會其作為信仰活力泉源的真實意義。當我們既堅守聖經作為信仰的最高標準,又能在歷史與辯證中認識到它的動態性,信仰便不再僵化,而是一場充滿生命力與愛的旅程。這一系列探討正是在不同時代中逐步揭示神的臨在與真理,期盼在我們今天的靈命實踐中激發出更多真實與豐盛的光芒,並與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奧古斯丁等人的教導相輔相成,共同走向一個更具包容與活力的信仰未來。
【註腳】
[^1]: 參見 Peter Marshall《1517: Martin Luther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Reformation》,了解早期改革者如何看待神的啟示與內在經驗。
[^2]: 參見奧古斯丁《懺悔錄》前幾卷,記載他年輕時追求榮耀與知識後的內心空虛,以及母親莫尼卡對他靈性成長的影響。
[^3]: 參見奧古斯丁《論教師》,該書闡述了內在光照作為真正啟示來源的重要性。
[^4]: 參見 Donald A. D. Thorsen《The Wesleyan Quadrilateral: Scripture, Tradition, Reason and Experience as a Model of Evangelical Theology》,論述如何將內在經驗與經文結合。
[^5]: 參見 Essential Works of John Wesley 中相關篇章,展示奧古斯丁在理性、情感與愛的引導下認識神的過程。
[^6]: 參見《On Augustine》一書(Rowan Williams 著),探討奧古斯丁在理性與情感中分辨真理的觀點。
[^7]: 參見 Gerald Bonner《St Augustine of Hippo: Life and Controversies》,探討奧古斯丁面對教會文化與信仰焦慮時的應對方式。
[^8]: 參見 Robert Dodaro 與 George Lawless 編著的《Augustine and his Critics》,了解奧古斯丁如何依靠內在光照堅守信仰,面對外界批評與挑戰。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