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站在加利利的山上,門徒們面對的不只是復活的耶穌,更是人生新的起點。他們曾經軟弱、逃避,甚至不明白整件事的走向,但耶穌卻選擇將「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的使命交給他們(馬太福音28:19-20)。這句吩咐,不是給完美人的,而是給一群在跌跌撞撞中學會信靠、並開始認識自己使命的門徒。
從摩西、保羅、耶利米、基甸、彼得、約瑟,到保羅的異象——我們已走過了形塑門徒生命的各個面向:如何經歷召命的開始、認識恩賜、建立心志、面對軟弱、學習信靠、整理經歷、再回應神的呼召。來到這一課,我們進入門徒訓練的第二個轉折點:從內在發現走向外在承擔。
從被揀選,到「你們要去」
大使命的頒布(馬太福音28:18-20)並不是從零開始的指令,而是門徒三年來與耶穌同行的總結與轉化。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28:18)這一句話為門徒的出發點立下了根基——不是靠自己,而是奉差遣而行;不是自我努力,而是權柄與恩典的延伸。
門徒不是一開始就有能力與方向的人。他們與我們一樣,是在過程中慢慢認識神,也慢慢認識自己。神並不等他們變得完全才使用他們,而是在使用中塑造他們——這正是 SHAPE 的精神:神用你的樣子來做祂的事,不是等你變成另一個人。
恩賜(S):使命不是超越你,而是從你開始
彼得講道有力,是因為他說出自己曾經失敗的故事(使徒行傳2:14-36);約翰牧養有溫度,是因為他學會坐在耶穌旁聽而不說話(約翰福音13:23);多馬雖曾懷疑,但那份對「看見實證」的渴望,使他日後在未信者面前說話格外有說服力(約翰福音20:27-29)。
恩賜未必從一開始就明亮地寫在額頭上,它常常是你在人群中服事、回應需要時被激發出來的。在主的手中,你是被賜予某種特別眼光、聲音或手勢的人——而這些特質,正好能祝福特定的一群人。
能力(A):能力不是你天生有多少,而是你是否願意接受裝備
耶穌應許門徒:「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8)
他們的能力不是源於背景、訓練、或人脈,而是來自對聖靈的信靠與順服。聖靈的工作並不會讓我們頓時「什麼都行」,而是幫助我們在該說的時候說、在該站出來的時候不退縮、在該伸手的時候不推辭。
五旬節之後,我們看到彼得第一次講道,三千人悔改(使徒行傳2:41);門徒放膽傳講,即使面對審判也不退縮(使徒行傳4:13);門徒建立教會的制度,選立執事、推動關懷(使徒行傳6:1-7)。他們的能力不是被下載,而是在信靠中逐步被提煉。
連接前面的旅程:SHAPE 不只是個人認識,更是使命準備
我們曾在約瑟身上看到,經歷如何成為神的轉化工具(創世記50:20);在彼得身上看到,性格如何被塑造而承擔使命(馬太福音16:18);在保羅身上看到,一切 SHAPE 元素整合起來,如何使他成為異象清晰、步伐穩定的使徒。
如今,這個旅程走到了門徒群體身上。他們不再只為自己發展或療癒而活,而是準備把「我在神裡面的樣子」呈現出來——不再是「我還差什麼」,而是「神已經給我什麼,可以踏出去」。
今天的你,在哪裡?
我們很多人也在一樣的山頭上。可能我們的山,不是加利利,而是辦公桌前、家庭客廳、學校、診所、Zoom 會議裡。耶穌仍然在對你說:「去」。祂不會對每個人說「去遠方」,但祂會對每個人說:「用我給你的 SHAPE,在你所在的地方作門徒、帶門徒。」
你或許還不完全知道自己的恩賜,也不太確定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但如果你願意開始,你會發現自己早已比想像中更「裝備好了」。
結語:你被差派,是因你已被塑造
大使命並不只是責任或命令,它是邀請,是耶穌對每一個被祂塑造過的生命說:「我知道你是誰,我要你與我一同成就這件事。」
不要等到你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才出發,因為出發的過程,就是神讓你看見自己 SHAPE 的最好時機。你不必成為誰,你只需要成為被祂呼召的你。
李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