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12日星期六

第5篇|聖經說得清清楚楚:真信仰從不避談心靈與掙扎

【引言】

在本系列前幾篇中,我們從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與奧古斯丁的視角,探討了信仰啟示與實踐的多重層面,也審視了聖經如何在歷史辯證與群體經驗中逐步成為獨特的權威。然而,今日許多強調「回到聖經」的呼聲,卻忽略了聖經本身蘊藏的靈性厚度——那是一部充滿哀傷、懷疑、掙扎與盼望的生命之書,而非僅是冷冰冰的道德手冊。

如果我們只將聖經理解為一套應對人生難題的操作指南,便失落了它最深的邀請——邀請人帶著自己最真實的心靈,無論是喜樂還是痛苦,來到神面前。本篇將從詩篇、約伯記、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與保羅的軟弱見證出發,探索聖經如何鼓勵信徒直面內在衝突,並在苦難之中經歷屬靈更新與自由[^1]。

【一、詩篇:淚水與盼望共存的靈魂低語】

詩篇是聖經中最真誠反映人心深處掙扎的篇章。詩人寫道:「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應當仰望神」(詩42:5),這句話中藏著極大的張力——一方面是無法抑制的哀傷,一方面又是對神微弱而堅定的盼望。

詩篇88篇更是少見地從頭至尾沉浸在黑暗之中,最後一句是:「黑暗成了我的密友。」(詩88:18)

這些哀歌提醒我們,在痛苦中呼喊不是信心的失敗,而是信心最赤裸、最真誠的表達。許多時候,信仰不是要我們立即跨越痛苦,而是邀請我們學會在痛苦中堅持呼求,哪怕答案遙不可及[^2]。

在今日教會文化中,學會重新尊重「哀歌」的屬靈地位,是恢復靈命活力不可或缺的一步。因為只有在允許淚水流動的地方,盼望才可能生根。

【二、約伯記:苦難中誠實面對疑問的呼喊】

約伯記進一步揭示了在苦難中直問神義的勇氣。當約伯痛苦地呼喊:「惟願我能知道在那裡可以尋見神,能到他的臺前!」(伯23:3),他表達的不是輕率的質疑,而是來自靈魂深處、對神臨在的渴求。他盼望能「將我口中的話陳明」(伯23:4),希望在神面前辯明自己的痛苦。

信仰的成長,並不意味著懼怕問題、壓抑疑惑,而是學會在疑惑中仍然抓住神。正如約伯最後沒有得到清晰的解答,卻在神的臨在中得著滿足。這種轉變不是從理性推理而來,而是從與神直接相遇中誕生的靈魂更新[^3]。

苦難沒有讓約伯離開信仰,反而讓他的信仰更深,因為他在失落中仍選擇敞開心靈向神呼喊。

【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掙扎:痛苦中的順服與愛】

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這段禱告極為震撼,因為它揭示了耶穌作為人子,在即將面臨死亡時所經歷的極度恐懼與掙扎。

祂沒有壓抑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裝作無所畏懼。祂在恐懼中選擇順服,在掙扎中堅持信靠。這種真實的信仰姿態,比任何高舉勝利的口號都來得更具力量[^4]。

今日許多信徒誤以為「屬靈」就意味著「堅強」、「無懼」、「一帆風順」,但客西馬尼園的耶穌告訴我們,真正的屬靈,是在最深的脆弱裡仍然選擇交託,是在黑夜中仍然說出:「願祢的旨意成就」。

【四、保羅的見證:在軟弱中顯明神大能】

使徒保羅一生充滿掙扎與挑戰。他坦白描述自己身上有一根「刺」,並三次求主挪去,但神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

在保羅的生命中,軟弱不是信仰的污點,而是成為神恩典彰顯的場域。

真正的剛強,不是自我堅持的剛強,而是懂得在軟弱中仰望那位賜力量的神[^5]。

現代文化推崇完美與力量,但聖經卻啟示我們,生命最深的榮耀,不在於克服一切軟弱,而是在軟弱中見證神的同在。保羅的經歷成為一種釋放:你可以脆弱,可以痛苦,但在這些破碎之中,神仍然與你同在,並以祂的能力覆庇你。

【五、真信仰的實踐:讓掙扎成為靈性更新的催化劑】

若只將信仰視為正確教義來看待,我們便容易落入形式化,缺乏生命力。真正活潑的信仰,是能夠在痛苦與掙扎中,繼續開放自己,繼續呼喊,繼續尋求,繼續等待。

靈命更新的起點,往往不是順境中的讚美,而是困境中的真誠哀求。

在心靈最黑暗的時刻,若我們願意帶著全部的恐懼、懷疑、怒氣與盼望來到神面前,那裡,才是真實轉化開始的地方[^6]。

許多靈修經典都指出,真正的療癒,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勇敢進入痛苦的核心,在那裡遇見神深沉的擁抱。

【六、小結】

從詩篇中的眼淚,到約伯的呼喊;從客西馬尼園耶穌汗如血滴的禱告,到保羅在軟弱中經歷神能力的見證,聖經的每一個場景都在訴說同一個事實:

真正的信仰,不是逃避掙扎,而是在掙扎中尋找神;不是沒有疑問,而是在疑問中仍然選擇仰望。

【結語】

奧古斯丁曾說:「真正的神秘,不在於逃避脆弱,而在於在脆弱中被神光照。」[^7]

聖經不僅記載得勝的故事,也記錄著無數破碎、痛苦與等待的心靈,並在這些經歷中,見證神不變的信實。

當我們學會在眼淚中禱告,在黑夜中仰望,在軟弱中敞開,我們便進入了信仰真正的奧祕:在破碎中被神擁抱,在掙扎中被神更新。

在下一篇《聖經怎樣成為聖經?——你未必知道的正典形成歷程》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這部生命之書如何在歷史洪流中被辨識、被珍視,並成為歷代信徒靈魂的依靠與燈塔。


📚 註腳 References


[^1]: Peter Marshall, 1517: Martin Luther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Reformation.

[^2]: Walter Brueggemann, Spirituality of the Psalms, Fortress Press, 2002.

[^3]: Gustavo Gutiérrez, On Job: God-Talk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Innocent, Orbis Books, 1987.

[^4]: Raymond E. Brown, The Death of the Messiah, Vol. 2, Doubleday, 1994.

[^5]: James D. G. Dunn, The Theology of Paul the Apostle, Eerdmans, 1998.

[^6]: Henri J. M. Nouwen, The Inner Voice of Love: A Journey Through Anguish to Freedom, Doubleday, 1996.

[^7]: Rowan Williams, On Augustine, Bloomsbury, 2016.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