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歷史與神學視角:教會如何一步步建立了怕錯文化?
在前兩篇中,我們從聖經的恩典視角與心理文化層面,探索了信徒對錯誤的恐懼是如何產生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今日教會中這種對錯誤極度敏感的氛圍,是如何在歷史與神學發展中逐步形成的?
這篇文章,我們將回顧教會歷史中的一些重要轉折與神學思維的發展,試圖理解這個「怕錯文化」是如何在教會內部被制度化、強化,甚至被視為敬虔的一部分。
一、初代教會與錯誤:恩典與悔改並存
在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中,我們可以看見初代教會對錯誤的處理方式,其實十分坦白與直接。
保羅公開責備彼得「裝假」(加拉太書 2:11),並非羞辱,而是出於對真理的堅持。
教會對犯罪者(如哥林多前書 5章中與繼母亂倫的弟兄)並非一味包容,而是透過懲戒帶來悔改與重建。
初代信徒常在公開聚會中彼此認罪(雅各書 5:16),視「承認錯誤」為信仰生活的正常部分。
換言之,錯誤不是被掩蓋的事,而是共同生命更新的一環。這段時期的教會文化,是「真實勝過完美」、「悔改勝過掩飾」。
二、國教時代與制度化的「零容忍」文化
從主後 4 世紀開始,當教會逐漸與政權結合,基督信仰從被迫害的少數群體,轉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教會文化開始出現巨大轉變。
(1)信仰與政權的合一:錯誤等於叛國
當教會變成帝國的一部分,「錯誤教導」就不只是宗教爭議,更可能成為政治危機。
異端的出現不再只是神學爭辯,而被視為破壞社會穩定的因素。
於是,教會對錯誤的容忍度迅速下降,處罰也趨於嚴厲,例如亞流被放逐、多納徒派遭清洗。
(2)聖品制度強化:神職人員不得犯錯
聖品階級制度化後,信仰的「正統性」被視為神職人員的神聖責任。
一旦神職人員犯錯,往往被視為「玷污了神的榮耀」,因此「完美形象」被制度化。
這段歷史發展,讓教會漸漸失去初代信徒中那種「坦誠悔改」的氛圍,轉而進入一種 高舉紀律與形象、壓抑錯誤與真實 的宗教體制。
三、中世紀與懲罰式屬靈觀:錯誤與審判的綑綁
進入中世紀,特別是11世紀以後的天主教教會,強調神的審判、公義與煉獄觀,使得信徒對錯誤的感受更為沉重。
懺悔制度讓信徒相信,錯誤若不處理,靈魂將受永刑。
煉獄觀念則進一步強化:「就算不是地獄,錯誤也會讓你受苦一段時間。」
教會往往強調「預防錯誤」,而非「從錯誤中學習」。
這使得信徒開始將信仰生活視為一種「避錯工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免得一不小心落入永遠的懲罰。
這段時期,「錯誤」不再是信仰成長的部分,而是成了與永生得救緊密相關的風險源。
四、宗教改革與另一種壓力的出現:信仰正統的焦慮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雖然重申「因信稱義」、「唯獨恩典」等核心信仰,帶來釋放,但也引發了另一種形式的「怕錯文化」。
(1)神學之爭帶來「信錯就完了」的焦慮
路德與加爾文都強調「正確教義」,這本是為了對抗當時偏差的教會觀。
然而,在實踐中卻逐漸演變為:「若信錯,就可能不是真基督徒。」
不少改革宗教會強調正統信仰的邏輯性與一致性,使信徒害怕提出疑問、害怕思想偏離。
(2)清教徒與改革運動中的屬靈壓力
清教徒強調聖潔生活,但同時對錯誤與跌倒抱持極嚴格態度。
他們形成一種「屬靈表現主義」,讓人相信「犯錯等於不屬靈、不被揀選」。
改革運動雖解放了不少神學上的枷鎖,卻也在部分地方重新建構了一種「對錯誤零容忍」的信仰焦慮。
五、現代福音派的矛盾:強調恩典,實踐律法
來到20世紀以後,特別是在北美與亞洲的福音派運動中,我們看到一種微妙的張力。
口中講「恩典夠用」,實際上要求「樣樣要準」。
鼓勵弟兄姊妹「憑信心嘗試」,但一錯就被「指正與警告」。
教會多強調「不要跌倒成為絆腳石」,卻少談「如何在錯誤中學習」。
這使許多信徒處於「口裡信恩典,心裡怕出錯」的雙重困境中。
這些問題並非來自惡意,而是從歷史延續下來的神學觀與群體文化,在無形中塑造出今日這種「屬靈要完美」、「錯誤不能說」的氣氛。
六、從歷史中學習:我們如何重建「恩典中的成長文化」?
我們需要誠實承認,今天教會中那種讓人不敢嘗試、不敢失敗的氛圍,並非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被歷史、神學與制度共同塑造出來的結果。
但正因為這些文化是「建構」出來的,我們也可以「重新建構」。
(1)神學的重申:錯誤是成長的一部分
我們要回到聖經對錯誤的看法——不是遮掩、不是責罵,而是:
帶來悔改(彼得、浪子)
帶來更新(大衛、亞伯拉罕)
帶來謙卑(保羅)
(2)教會的實踐:領袖從示弱開始
領袖與導師可以更常分享自己曾犯過的錯、如何面對與修復。
小組可以建立「從錯誤中學習」的分享時段。
主日信息也可以提供一種真實而不羞恥的「錯誤神學」,讓信徒看到,屬靈生命不是線性成長,而是跌跌撞撞中被神帶領。
結語:教會可以是一所學校,不是一座法庭
歷史告訴我們,教會曾因權力、恐懼與制度而築起一道圍牆,讓人以為「錯誤」是不能被容許的。
但福音的核心是:「神愛罪人,願意赦免與重建他們。」
教會若真信福音,就該成為一所讓人學習、跌倒、成長的學校,而不是一個一錯就審判人的法庭。
讓我們一同學習從歷史中醒悟,走回那條「在恩典中成長」的路。
下一篇預告:
我們已從聖經、心理文化與歷史神學三方面探討了錯誤的恐懼。下一篇,我們將回到現場,進入一些具體事奉的真實案例,看看:初事奉者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張力?他們的內心是如何掙扎與呼求的?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