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我圈內?〉信仰中的同溫層與靈命侷限
一、我們總不自覺地,活在自己的圈內
試試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在你最常分享信仰的對象中,有多少是「性格接近、價值觀相似、背景熟悉」的人?
-
在你所服事的小組或團契裡,是否常出現「某些聲音被強烈認同,另一些人常保持沉默」的情況?
-
你是否有意無意間,覺得某些信徒「特別成熟」、而某些人「總是跟不上屬靈節奏」?
問題不在於「我們有圈子」,而在於「我們以為這個圈子代表了全部真理」。
二、同溫層背後,其實是假我的安全策略
Benner 說:「假我尋找的不是成長,而是安全。」[1]
我們喜歡和「相似的人」在一起,是因為這樣我們感到被肯定、被理解、被接納,無需解釋,也不用冒險。
這種傾向看似自然,但靈命上卻有三大危機:
-
失去差異的祝福: 無法從陌生中看見神的多元啟示
-
強化偏見與恐懼: 對「不同」的人和聲音充滿防衛
-
錯將圈內標準等同於真理: 混淆文化偏好與屬靈原則
Merton 補充說:「人很容易愛那些和自己一致的人,但這樣的愛,是愛自己的延伸,不是基督的愛。」[2]
三、門徒訓練若不更新視野,只會鞏固熟悉的假我群體
你可能參加很多課程、活動、聚會,也帶小組,但若你從未與「你覺得難溝通、不容易理解」的人深入同行,那麼你的信仰仍可能只是在舊的圈子裡旋轉。
這樣的門訓有兩種表現:
-
組內圈養型: 組員彼此認同,但一遇外界挑戰便封閉或排斥
-
價值剪裁型: 調整對信仰的理解,使其剛好符合我圈內的舒適邏輯
結果是,組內「氣氛好」,但沒有真實對話;信仰「有根基」,卻無法接觸文化、差異與新生代。
這不是合神心意的教會體質,而是假我建構的宗教堡壘。
四、耶穌如何突破同溫層?
耶穌一生不斷跨越宗教、文化、階層與性別的邊界,讓人困惑、甚至不滿:
-
祂與稅吏馬太、撒馬利亞婦人、風塵婦人坐席(路5:27–32;約4章;路7章)
-
祂稱讚羅馬百夫長的信心(太8:5–13)
-
祂讓一個非以色列女子的話改變祂的行動(可7:24–30)
這些舉動,都顯示祂不是用身份、信仰成熟度或文化背景來決定誰「在圈內」,而是用憐憫與真理去重組人的價值地圖。
祂的圈子沒有牆,但有中心——神。
五、你的靈命圈子,是否正在遮蔽你?
我們不一定明說,但行為早已反映:
-
「佢哋唔明白我哋點信主,所以唔啱嚟教會。」
-
「新一代好難教,唔想再講。」
-
「咁傳統嘅方式已經唔合時宜。」
-
「佢哋思想太自由,會污染我哋。」
當我們開始這樣說話,實際上是用屬靈語言維護圈內安全,而不是讓基督的愛向外推展。
Benner 說:「真正的轉化,是願意離開假我熟悉的疆界,走進神對我們的擴張。」[3]
六、Being 的操練:拆解我內心的圈內牆
1. 誠實列出你「最常同意的人」和「最難理解的人」
觀察你是否總與類似性格、同價值的人同行,反思這對你的視野有何限制?
2. 默想約翰福音17章:「使他們合而為一」
不是合一於風格,而是合一於基督的愛
問主:「主,今天祢是否要我擁抱一個我過去沒看見的人?」
3. 自我誠實問句:
-
我有否試圖壓縮教會的多元?
-
我是否潛意識將「我的理解」等同於「神的心意」?
-
我是否覺得某些人天生屬靈敏銳,其他人則永遠難以追上?
七、Doing 的操練:打開群體的界線
1. 小組設計「差異分享環節」
請每位組員分享一次:
「我有一次不被理解的經歷」或「我曾誤解別人的一刻」
目的不是解釋對錯,而是練習在差異中共存
2. 服事團隊重組練習
打破「志趣相投配對」模式,刻意讓不同背景、年齡、溝通風格的人合作服事
→ 留意其中的張力,並以此作門訓操練
3. 組內「跨圈代禱計劃」
每人每週為一位「自己較少交流的弟兄姊妹」祈禱,並簡單記錄:
「在為他祈禱中,我看見了什麼?」
八、結語:你的屬靈圈子,是門訓的溫床,還是限制?
圈子不是問題,但當圈子變成我們看世界的全部,就會成為門徒視野的囚籠。
今天的問題不是「你圈內有誰」,而是「你是否敢走出去,愛那些未曾在你圈內出現的人?」
真正靈命成熟的人,不是擁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是有能力走向不同的人,並仍然選擇愛。
願你拆掉假我的安全圍牆,讓神引你進入一個更寬、更深、更真實的門徒生命。
Antony傳道
📚 註腳
[1]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5, pp.78–89.
[2]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Ch.9, pp.58–62.
[3] Benner, Ch.6, pp.90–100.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