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5月14日星期三

《打開內在的眼睛:從假我中醒來,活出被愛的生命》- 覺醒篇06

〈你藏在哪裡?〉從逃避自我到走進神的光中

每一位信徒心中,都有某個不願面對的房間。我們常以宗教語言、好行為與過度理性來逃避內心真實,而逃避的本質,是不敢被神的光照與愛觸碰。唯有學會停下、停留與誠實,靈命才開始真正更新。

一、你是否習慣性逃避「面對自己」?

我們很擅長查經、事奉、帶小組,卻很不擅長這個動作:坐下來,讓神問我:「你最近在逃避什麼?」

我們會以忙碌代替安靜、以批判別人代替面對自己。甚至連靈修,也可能變成宗教程序,而非真實相遇。

Benner 指出:「我們用屬靈活動隱藏自己,因為我們害怕自己是空的、被拒絕的、不足的。」[1]

我們害怕一件事——不是神的光,而是被光照時,我們看見了自己的脆弱、混亂與羞恥。

二、假我最擅長的,就是「將自己藏起來」

從創世記開始,亞當夏娃犯罪後第一反應就是:藏起來

神問的第一句不是:「你為何犯罪?」而是:「你在哪裡?」(創3:9)

這是一個靈命的起點問題。

假我會這樣說:

  • 「我唔需要太深入,信得簡單就夠啦。」

  • 「我最近唔太想祈禱,因為好似都無咩感覺。」

  • 「我唔想講太多自己內心的事,講出嚟無益。」

其實,這些說話背後,是我們在說:「我唔想被看見。」

Thomas Merton 強調:「最大的靈命扭曲,不是做錯,而是將自己關起來,讓神找不到真實的你。」[2]

三、你習慣在哪裡躲藏?

逃避不是行為,而是一種生命姿態,它可以表現為:

外表表現

       內心真相

宗教熱心

              用活動填補與神的距離

過度理性

              無法觸碰自己的情感深處

「沒感覺」

              拒絕面對壓抑的情緒記憶

幽默嘲諷

              自我保護的偽裝語言

怪責別人

              轉移注意力,避免自我覺察

逃避的本質,不一定是惡意,而是內在未被擁抱的恐懼。

這些「藏身之處」,很多時候是我們小時候學會的方式,如今卻成為我們無法靈命更新的最大阻礙。

四、神不是要揭露你,而是邀請你「出來」

神問亞當:「你在哪裡?」不是質問,而是邀請。

祂沒有說:「你為何做錯?」而是說:「我想見你。」

靈命塑造從來不是先處理行為,而是邀請你走出隱藏,進入祂的光中。

Henri Nouwen 在《屬靈導引》中寫道:「神不怕我們的黑暗,祂只怕我們不讓祂進入那裡。」[3]

祂渴望與你相遇的,不是那個祈禱流暢的你,不是事奉有果效的你,而是那個掙扎、怕被拒絕、覺得自己很差勁的你。

五、你不敢見神的臉,是因為你還未學會看自己的臉

Benner 寫得很動人:「我們常問神在哪裡,其實更深的問題是:我們在哪裡?」[4]

你是否曾感覺:

  • 靈修時總感到空白?

  • 默想時內心常飄走、不敢停留太久?

  • 每次別人關心你,你都說「我OK」,但其實不太OK?

那是因為你還未讓真我出來,而假我已習慣幫你說話。

當我們願意靜下來,讓真我浮現,靈命的空間才會出現。

六、Being 的操練:從藏身處出來,重新被神看見

1. 默想創世記3:9:「你在哪裡?」

每天靜觀3分鐘,只讓這句話在心中迴盪。不要回答太快,只是讓神的聲音進入你心裡最深的角落。

2. 自我覺察筆記:我最常逃避面對的是什麼?

寫下:

  • 一個你總不願細講的生命經歷

  • 一個你很怕別人發現的情緒習慣

  • 一種你每次靈修時常出現的焦慮或走神反應

問主:「祢是否在這些地方,等我出來?」

3. 停留操練:停止做、學、分析,只「在神面前安靜地坐10分鐘」

無需進度,無需結果,只是與祂在一起。觀察你內心有否不安,然後告訴主:「我也不懂怎樣不逃,但我願意留低。」

七、Doing 的操練:建立誠實與靜默的門訓文化

1. 小組練習:「我現在不太想面對的,是……」

鼓勵組員分享近期逃避的主題(可包括情緒、關係、內心聲音)

目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學習「講出來就是門訓起點」

2. 安靜服事日

邀請事奉團隊每季一次,不策劃、不排練、不開會,只是一起靜默、默想、誠實祈禱

「無表現的空間」,恢復真我的連結

3. 閱讀式祈禱(Lectio Divina)小組操練

選擇詩篇139篇、約翰福音15章,讓神的話成為照亮內心的鏡子不為教導,只為遇見自己與主

八、結語:你在哪裡?

這不是控訴,而是呼喚。

你不必等到自己「預備好」、「屬靈啲」、「冇問題」先至出來。

神早已在園中呼喚你:「孩子,我想見你——就係依家咁的你。」

「你不再需要逃,你的真實,祂比你更想看見。」

Antony傳道 


📚 註腳

[1]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4, pp.61–76.

[2]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Ch.6, pp.30–35.

[3] Henri J. M. Nouwen, Spiritual Direction, Ch.3, pp.39–48.

[4] Benner, Ch.6, pp.90–100.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