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錯,是框架錯〉從對錯思維走向理解與共感
許多信徒靈命未能更新,不是因為道德敗壞,而是深陷一種「對錯框架」中,導致誤解、受傷、防衛與固執。唯有意識到這些信念系統,我們才能在門徒生命中走向真正的聆聽、共感與愛。
一、你有否不自覺地將人貼上「對/錯」標籤?
-
「成日講恩典,肯定冇講悔改。」
-
「佢返教會咁唔穩定,信仰應該唔深。」
-
「又唔舉手,又唔祈禱出聲,咁冷淡。」
-
「成日同某某一齊,應該都同一派架啦。」
「點解傳道人可以咁軟弱?」
「佢講見證講得咁好,一定好成熟啦!」
這些說法表面上是在維護真理,實際上可能暴露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世界只有兩種人:對的人,錯的人。」
在這種二元思維下,我們很容易:
✔️ 快速定義對錯
✔️ 拒絕理解動機
✔️ 掩蓋內心脆弱
而這正是門徒生命難以更新的癥結:信仰變成了防衛,而非關係。
二、對錯思維,其實是來自內心的不安與自我保護
人為何這麼容易將人事二分為對與錯?
Benner 一語中的:「假我無法處理模糊與張力,它需要通過定義他人,來確認自己。」[1]
背後其實隱藏三層自我保護邏輯:
-
安全需要:判斷清楚讓我感覺有掌控
-
價值需求:我堅持「對」,證明我是好信徒
-
恐懼迴避:如果我錯了,等於我被否定
這些不是神的標準,而是我們在文化、家庭與教會中形成的信念框架。
Thomas Merton 補充:「我們錯誤地將宗教與肯定自己等同起來,而忽略了愛總是從理解出發。」[2]
三、你反應的背後,可能不是神學,而是信念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在「為真理爭辯」,其實只是內心被信念綁架了。
情況 |
背後的信念框架 |
---|---|
「佢話我唔啱,我就要解釋返」 |
批評=否定我整個人 |
「我唔講清楚,佢會以為我錯」 |
對錯=身分價值 |
「我話你咁做唔啱,係為你好」 |
強勢介入=愛的表現 |
「你唔聽我講,即係唔尊重我」 |
順從我=尊重我 |
這些反應不是理性問題,而是視野的問題。
「整個人 vs 一件事的對錯」,很多人其實無法將兩者分開。
四、誤解的根源:你以為對方話你錯,其實佢講緊其他嘢
更特別的是:
當一個人活在強烈的對錯框架中,他會將所有對話都聽成是針對自己。
對方原本的話語可能只是:「我覺得這樣做未必合適。」
但他內心翻譯出來的是:「你否定我整個人。」
結果是:
感到被否定 → 啟動防衛 → 更堅持己見 → 再次誤解 → 關係破裂
Benner 指出:「當我們被假我綁架時,連愛的語言也可能聽成攻擊。」[3]
防衛不是出於真理,是出於羞恥與恐懼。
而這會令門徒變得脆弱、易傷、不能被牧養。
五、對錯框架,也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與靈性理解力
這種對錯邏輯的可怕之處,不只是傷害關係,更是讓我們看不見事情的前後脈絡、整體圖畫與對方的處境。
當一個人一聽到說話可能與自己有關(特別是評價、期望、標準),他的自我防衛機制就會本能地啟動,導致:
-
無法再細聽對方的本意
-
情緒快速反應遮蔽了理性處理
-
放大了對方語言的威脅性
-
忽略事件的上下文與整體動機
這種視野狹窄,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假我為了保護自我形象,而犧牲理解能力的結果。
Mulholland 在《The Deeper Journey》中指出:「靈命的成熟,就是從反射性的自我保護,走向以基督心為心的開放狀態。」[4]
若一個門徒無法從框架中走出來,他將終其一生聽不清他人的話、看不見神的手、也無法真正與人同行。
六、耶穌如何面對「對錯」框架的人?
耶穌從不以定罪開始對話,祂總是先拆解對錯的框架,再引導進入愛與真理。
-
行淫的婦人: 法利賽人期待祂定罪,但祂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8:7)
—— 祂不是否定律法,而是拉闊了憐憫的框架。
-
彼得三次不認主: 耶穌沒有數落,而是三次問他:「你愛我嗎?」(約21:15–17)
—— 祂以愛重新建立彼得的身份,而非以失敗定義他。
真正的門徒訓練,是幫助人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的限制,不是只懂指出對錯,而是不放棄愛與理解的可能性。
七、Being 的操練:看見「對錯背後的我」
當你對某人有「唔啱/唔合理」的判斷時,記下:
-
我內心其實在怕咩?
-
我是否感覺被否定?
-
我是否以為佢針對我?
2. 經文默想
讀腓立比書2:3–5:「凡事不可自私自利……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 問主:「我是否用我自己標準定義人,而不是用祢的眼光去理解?」
3. 同理式祈禱練習
每日花五分鐘,為你不理解或不認同的人祈禱。不是求他改變,而是求神讓你「看見他背後的掙扎與人性」。
八、Doing 的操練:建立理解與差異並存的門訓文化
1. 小組練習「我理解你」
當一人分享時,下一人不能評論,只能說:「我聽見你講……我感受到你重視……」——建立被理解的安全空間。
2. 當你感到受傷時,先寫下「我感受」與「我解讀」的差別
例:
-
感受:「佢話我成日咁做,我感到好冤枉。」
-
解讀:「我以為佢覺得我無用。」
-
行動:「問佢真正意思,而非憑自己推論。」
3. 記錄一次「我選擇不堅持己見,而選擇留白」的經歷
並寫下:「這次我更想要關係,還是勝利?」
九、結語:打開心眼的不是正確答案,而是更新的心
信仰,不是「信對」一套理論,而是「活出」一種新的生命態度。
你以為你是在堅持真理,其實你可能是在捍衛假我。
你以為你在指正錯誤,其實你可能在掩飾自己的羞恥。
不是你錯,而是你框架未曾更新。
願你今日開始,讓主打開你的內在眼睛,去看見那被誤解、也誤解了別人的你,也仍然被祂深深地愛著。
同樣持續學習中的Antony傳道
📚 註腳
[1]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6, pp.90–100.
[2]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Ch.18, pp.120–124.
[3] Benner, Ibid., p.95.
[4] M. Robert Mulholland, The Deeper Journey, Ch.2, pp.27–34.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