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見別人嗎?〉從自我中心走向真實相遇
靈命成熟不只是認識自己,更是學會真正看見別人。
當我們活在假我的防衛中,我們往往不是看人,而是在看「我們對人的評價」。
這篇文章幫助門徒從自我中心走出來,用基督的眼光去理解、同理與愛。
一、你看到的,是「那個人」,還是「你對那個人的定義」?
-
當某人說話時,你腦中是否早已有「佢成日都係咁」的結論?
-
當一位弟兄姊妹常遲到,你是否已經把他歸類為「冇心」?
-
當你看見某人表現好,你內心是否馬上湧起「佢做咁多,都唔知係咪為人睇」?
我們以為我們在「看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投射我們對人的想法」。
Benner 指出:「當我們活在假我之中,我們看不見任何人,因為我們所有的觀察,都只是在保護自我感受與控制。」[1]
二、假我最會做的事:用「定義」取代「相遇」
假我的邏輯是這樣的:
-
「我定義你,你就唔會傷害我。」
-
「我評價你,就唔需要真正了解你。」
-
「我先講你,咁我就唔會輸。」
這些不是壞心腸,而是受傷過、害怕失控、怕被超越的人常見的保護方式。
Thomas Merton 寫道:「真正的愛,是放棄對人的定義權,而選擇進入對方的真實。」[2]
當我們只能「評論」別人,而不能「認識」別人時,群體會變得表面、門徒變得冷漠,教會只剩制度,沒有共感。
三、你是否只用「你認識的人」方式去看待別人?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某些溝通方式、性格特質、工作風格。這沒問題。
舉例:
-
某人不太說話,你就認為他冷淡;
-
某人太情緒化,你就說他唔屬靈;
-
某人問題太多,你覺得佢係搞事者。
我們不是看見他們,而是用我們的鏡頭照出「我們熟悉的形狀」。
而這正是你之前所說的:「我們的視野被自己類型的人包圍,客觀度大大下降。」
四、耶穌如何「看見」別人?
福音書中,耶穌的眼光總是深刻又細緻:
-
祂看見那位摸祂衣裳的婦人,不單醫治她的病,更醫治她的羞恥(可5:25–34)
-
祂看見稅吏撒該,不只呼召他改變,更進入他家中,讓他得尊嚴(路19:1–10)
-
祂看見那失敗的彼得,不罵他,而是重新建立呼召(約21:15–17)
祂不是只看到行為,而是看見背後的故事;
祂不是看誰對錯,而是看誰需要祂的愛。
五、信仰若不能帶你看見別人,就只是你自己的擴音器
一個只看見自己的信仰:
-
會用聖經支撐自己的立場,但聽不見別人的故事
-
會用原則拒絕差異,而非用恩典理解差異
-
會用話語傷害別人,然後說「我係為你好」
這種信仰其實只是自己想法的屬靈包裝,完全看不見別人真正的需要。
Benner 說:「當我們的眼光不再受限於自我,我們才開始真正的門徒旅程。」[3]
六、Being 的操練:學習看見、而非評論
1. 默想可5:25–34:「耶穌轉過身來,看見她……」
問自己:「我最近是否轉過身,真正去『看見』某個人?」
2. 評價覺察練習
每當你內心浮現對某人的評價時,記下它,然後問:
-
我為何這樣想?
-
這反映我內心的哪種需要或恐懼?
-
我是否願意相信他可能有我未知道的故事?
3. 見證式觀察操練
觀察一位你不太熟悉的小組成員,寫下三個「他有可能被神使用的地方」,並為他默禱。
七、Doing 的操練:門訓不只在講課,而在「看見」對方
1. 小組設計「我真正想被人了解的一面」環節
每人用三分鐘分享:「我覺得人常常看不到的我,是……」
目的不是辯解,而是誠實相對
2. 小組導師或組長實驗「不下評論的傾聽」
在一次對話中,刻意只聽,問問題、不建議、不回應。然後問對方:「你覺得我有聽見你嗎?」
3. 建立「同理文化」取代「知識文化」
推動小組中多說:「我看見你背後的努力」、「我聽到你說出你的害怕」,少說:「其實你可以……」
八、結語:你能看見別人嗎?
屬靈的眼光,不是只會分辨真假,更是能夠看見一顆心如何渴望被愛。
願你今日對自己說:
「主,我願意停一停,唔再急於評價,
我想學祢的樣式——看見那些被忽略的人,
看見祢所愛的群體,也看見祢的眼淚。」
📚 註腳
[1]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4, pp.60–75.
[2] Thomas Merton, 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 Ch.11, pp.67–74.
[3] Benner, Ch.6, pp.90–100.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