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打開內在的眼睛:從假我中醒來,活出被愛的生命》- 覺醒篇09

〈你願意出來嗎?〉從知道到行出真我

從第一篇至今,我們認識了假我、信念、框架、防衛、比較與逃避,但若只停留在「知道」,而未「選擇出來」,靈命就仍未開始更新。本篇要處理的,不再是認知,而是:「你願意嗎?」

 

一、你知道很多,但你有踏出一步嗎?

你可能已經明白很多:

  • 假我如何運作;

  • 信念如何遮蔽視野;

  • 自己常陷於完美主義或討好別人;

  • 明白神的愛與恩典不是建立在行為上。

但你仍可能:

  • 依然默默承擔,無法拒絕;

  • 依然靜靜逃避,不願面對傷痛;

  • 依然停留在思考、閱讀、感動,但生活無任何轉化。

這不是因為你軟弱,而是因為有一種深層的內在聲音:

「我仲未預備好,我怕改變會令一切失控。」

這就是靈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二、知道與願意,是靈命兩條不同的軌道

耶穌說過一句非常震撼的話:
「你們若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7)
原文中,「知道」是認知,「行」則是選擇的回應。
中間隔著的,是信心與願意的橋樑
靈命成長,不是懂得更多,而是選擇用自己真實的樣子去回應神的邀請
Henri Nouwen 在《浪子的回家》中寫道:「真正的悔改,不是情緒激動,而是選擇回到愛的懷抱。」[1]

三、你還在等什麼才「出來」?

我們不願意出來,往往有幾個深層理由:

  1. 怕失控:「如果我誠實,我怕失去人對我的看法」

  2. 怕失敗:「我試過改,但失敗過」

  3. 怕孤單:「如果我不再討好,可能會冇人理我」

  4. 怕痛:「面對內心傷口,我唔敢打開」

這些恐懼都很真實,但神不是要求你「不怕」,而是邀請你「即使怕,也選擇出來」。

Benner 指出:「真我不是靠安全感建立的,而是在冒險中被建立。」[2]

四、耶穌也會問你這句話:「你願意痊癒嗎?」

在約翰福音第五章,耶穌面對那位病了38年的癱子,問了一句看似奇怪的問題:

「你願意痊癒嗎?」(約5:6)

他沒有問:「你信我可以醫治你嗎?」

他也沒有問:「你做了幾多年功課?」

祂問的是:你願意嗎?

這問題針對的,是我們最大的癥結——我們習慣了不自由,甚至已不再渴望出來。

你是否也是如此?

你知道有些信念限制你,你知道有些假我在掌控你,但你心裡其實說:

「就咁住啦,至少穩陣啲,起碼唔會輸。」

但這不是門徒之路。這是恐懼的牢籠。

五、你選擇留下來,是因為你忘記了神在等你走出來

你不選擇出來,是因為你以為:

  • 神還未預備好

  • 自己還未成熟

  • 別人仍會論斷你

  • 改變後太多風險

但這些不是神的聲音。那是恐懼、羞恥與假我的聲音。

Nouwen 在《浪子回頭》中指出:「神從不強迫浪子回家,但祂一直在望遠。」[3]

出來,不是等你完美。而是你相信:神已經站在你面前,說:「我在這裡了。」

六、Being 的操練:讓真我踏出遮蔽的房間

1. 默想約翰福音5:6:「你願意痊癒嗎?」

每天重複問自己:

「主,我願意走出哪一樣習慣性的防衛?」
「我是否仍選擇在門後等待,還是今天要開門?」

2. 「我仍未願意的,是什麼?」日記操練

寫下三個你知道需要轉變,但至今仍拖延或未行動的地方。誠實寫下:

  • 我在等什麼?

  • 我最怕的是什麼?

  • 如果我行出一步,最壞情況是什麼?神會怎樣看我?

3. 信念聲明練習:

每日重複默想:

「即使我未完美,主仍呼召我出來。祂的邀請比我的恐懼更真實。」

七、Doing 的操練:群體裡實踐「行出來」的自由文化

1. 小組實驗:「我願意踏出的一步」

邀請組員分享:「我知道神一直提醒我這件事,但我過去一直未敢行出來。今天,我願意……」

(不求立刻行動,只求公開說出「願意」)

2. 小組鼓勵卡計劃

每人為另一人寫一張卡,內容不是讚賞表現,而是對方哪一點曾經踏出假我、活出真實,並為其祝福禱告。

3. 誠實門訓對談

導師或屬靈同伴設一個簡短提問對談:

  • 「你最近最想停低、但未停低的是什麼?」

  • 「你心中有什麼聲音說:『你唔可以出來』?」

不需馬上改變,只需開口說出。

八、結語:門徒的改變,不是從更多學習,而是從「願意出來」開始

你已經知道很多了。

你知道假我,你知道遮蔽,你知道身份,你知道愛的邀請。

但現在,神問你的不是「你明唔明」,而是:

「你願意嗎?」
「你願意不再為他人評價而活嗎?」
「你願意冒一點險,讓真我站出來一次嗎?」

門徒的真誠,是從這個時刻開始的。

你不用等完全,你只需說: 

「主,我願意。今天,我出來見祢了。」

Antony傳道

我現在投入於作門徒訓練,就是盼望讓更多人願意在主裡站出來,面對真我的呼聲。成為更健康,更愛主的基督徒。 


📚 註腳


[1] Henri J. M. Nouwen,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Part III.

[2] David G. Benner, 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 Ch.6, pp.90–100.

[3] Nouwen, Ibid., Epilogue.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